荷赛数码故事奖离我们有多远

荷赛数码故事奖离我们有多远

作者:深圳特区报摄影部主任记者 齐洁爽  2017-08-03 15:09  新传播    【字号:  

  本文归纳总结了第 60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数码故事赛事获奖作品的视觉风格与艺术特色,对获奖作品进行了整体评析,并以深圳特区报“读特”视频作品与荷赛数码故事视频获奖作品为对比样本,指出了“读特”现有视频作品的不足之处与努力方向。

【关键词】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 数码故事 读特

 

2017年2月13日,第60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以下简称荷赛)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新闻照片与数码故事两大赛事获奖作品同时出炉。数码故事奖是2017年新采用的比赛名称,延续的是原有的多媒体奖。荷赛多媒体奖设立于2011年,目的是鼓励陷于困境的平面纸质媒体在网络影像传播方式上有所投入有所创新,以寻找新的影像传播突破口,为纸媒变革探索新的前进方向。现在该项赛事已经从引导平面媒体影像工作者如何把传统版面网络化,发展到鼓励多媒体影像工作者如何摆脱传统纸媒的思维定式影响,专门定制适应网络传播的多媒体影像新闻。

 

一、数码故事奖获奖作品简述

 

数码故事分四类,每类作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名,共有12件获奖作品。本届荷赛数码故事有282件作品参赛,其中沉浸式故事62件,创新故事31件,短片135件,长片54件。

(一)沉浸式故事

其一等奖作品《深度挖掘》,分为六集(或称六季),每集之间彼此独立,每一集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都贯穿了“家庭与爱”同样的主题。故事是边缘化的题材,涉及同性恋、玩偶恋、多性恋与无性恋、合作父母、领养孩子等。

 

一等奖作品《深度挖掘》网页截图

 

网页上的每一个故事包含故事回放、故事分享、故事订阅等,互动感很强。在视听内容呈现上,有视频音频同期的组合、照片与音频的组合、照片与字幕的组合、声音与字幕的组合。六个分故事呈现的模式完全相同,每个故事内分别含十几段小视频,时长多在1分半左右。

二等奖作品《体操运动员西蒙·拜尔斯的成功之路》,来自于纽约时报,用独立的网页分页展示西蒙·拜尔斯的成长历程。访谈与历史资料相融合,页面简洁明朗,其中的视频要素在页面中予以突出显示,以此引领读者通过视频主线阅读多媒体新闻。

 

二等奖作品《体操运动员西蒙·拜尔斯的成功之路》网页截图

 

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根据西蒙·拜尔斯的体操动作而绘制的运动轨迹图,在视频上制作出来相应的白色动作线条,与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

三等奖作品《制度不公》,来自英国卫报网站,故事讲的是一个女囚犯通过20年抗争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作品分三个大的部分,每个部分是一个长长的页面,其中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要素。

 

三等奖作品《制度不公》网页截图

 

页面中有图表、统计分析曲线、柱状图等。从形态上看,更像是放大加长版的报纸版面,强调各个要素间的平衡,而不是突出现在比较流行的视频要素。

(二)创新故事

一等奖作品《新时代隔离墙》是由华盛顿邮报组织力量创作的多媒体项目,针对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重新修建隔离墙现象,深入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和危害。制作团队走访了三大洲八个国家,展现了因战争和恐怖主义所带来的新移民潮,并由此造成了不同国家与人民间新的矛盾与分歧。

 

一等奖作品《新时代隔离墙》网页截图

 

在自上而下的页面上,有文本、音频、视频、图表、地图、图片,其中视频是核心要素。网页中有声音的地方设有音频播放按钮,有视频的地方有音频和视频双播放按钮,页面中有缓冲条,读者可根据缓冲条查看网络状况,通过操作按钮选择看不看视频或听不听声音。网页设计得很素雅,带点淡淡的忧伤,为凸显这样的风格,视频特意制作成黑白影像。网页上有进度条,观者从中会判断出自己已经看了多少还有多少没看。

二等奖作品《转折点》来自于华盛顿邮报,该报多媒体团队把拍摄点固定在希腊的莱斯博斯岛上。这里是欧洲难民比较集中的一个地方,难民在此就是一个转折点,或是从此走向欧洲寻求新生活,或是从此折回到原来动荡的生活。进入页面有提示:“要通过点击键盘的左右键或故事的左右走向箭头方式选择观看页面,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推荐佩戴耳机以便听到声音。”

 

二等奖作品《转折点》网页截图

 

网页中有照片、声音、视频、文本以及互动选项或提示,在页面的上部有数码故事整体的播放进度条,在右侧上部有每一个片段的单独小圆形播放进度条,页面中有延展细节观看提示供选择,观看的自主权在观者手中掌控。

三等奖作品《未来的城市》来自荷兰,首页中的背景图片是自动循环播放的,在下面有三个语言选项——荷兰语、英语和西班牙语。点击“Start”进入观看页面,其中有4个带箭头的项目。《未来的城市》项目的主题是探讨城市景观与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之间的关系,以世界五大新兴城市金沙萨、利马、仰光、麦德林、亚的斯亚贝巴为样本(实际上只完成了4个,亚的斯亚贝巴的多媒体部分,作品参赛时尚未完成),深入解析城市的特点、城市驱动力、城市成功发展的秘诀。

 

三等奖作品《未来的城市》网页截图

 

点击进入每一个城市的首页,会有提示看完本故事的大致时间,或者叫最佳效果建议观看时间,看完每一个故事都需要15分钟左右。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视频,视频播放完,右侧的导航箭头会跳动,提示观看者点击继续观看,之后是以“图片+音频”为主的展示方式,声音是与图片相关的背景环境声音。页面中视频不是很多,多在2-3段,主视频都控制在4分钟以内,视频播放完页面自动跳转到下一页。在页与页之间,有时会出现“细节延伸”提示,如果对其内容有兴趣可以转换到相关页面,看完后自动回到后续页面,很人性化。

(三)长片

长片一等奖作品《情绪迁移》,探讨美国切斯特这个地方的青少年教育缺失与犯罪率之间的关联。到2017年5月末笔者成稿时只能看到30多秒的预告片,影片详情不知,无法多谈。

长片二等奖作品《假证件制造者》,视频来自纽约时报。在纽约时报自己网站的Opinion频道视频展示区观看,时长16分钟,影片讲的是花甲老人卡明斯基的故事。二战期间,法国被德国纳粹占领,在巴黎活跃着一个办假证的小团体,卡明斯基就是其中一员。影片通过对老人的专访,回顾了老人在二战期间通过制作假证件救人于水火之中,把这位二战期间的无名英雄再现给观众。影片采用了动画与实景相结合的方式,在往事重现的回顾中采用了大量的动画与采访同期声的配合,艺术特色鲜明。

长片三等奖作品《相约而聚》,片长10分16秒,讲的是美国一个小镇一年一次的变性人聚会,参会者多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变性人。他们在此相聚一周,彼此交流、相互鼓励、分享生活经验,展现他们现实生活中真实、自我的一面。

(四)短片

短片一等奖作品《拳击冠军克莱莎》,片长9分16秒,讲述的是美国第一个女子奥运会拳击冠军获得者克莱莎生活和训练的故事。克莱莎在2012年获得奥运会冠军,之后一直生活在家乡,期间没有赞助也没有代言,收入微薄,生活跟平常人一样,但她边生活边训练,没有放弃事业与梦想。

短片二等奖作品《陷入绝境》,黑白影片,时长7分58秒,再现了在马其顿修建隔离墙阻止难民经希腊非法入境的故事。纪录片展现了马其顿在架设隔离墙的3个多月时间里,边境线上难民与警察不断上演的各类冲突,现场感很强。

短片三等奖作品《看中国如何改变了互联网消费》,来自纽约时报,片长5分45秒,片中有解说。影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与画面,向西方介绍了中国无处不在的手机微信以及微信支付是如何改变和影响日常生活的,如聊天、定位、打的、订餐,甚至是网约给宠物洗澡等,以此告知西方:中国的微信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西方只能玩命追赶。

 

二、数码故事获奖作品评析

 

多年来,荷赛多媒体奖项一直不断调整奖项的定位,以适应及引领多媒体传播形式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在内容上变化较大的是沉浸式故事与创新故事,由原来注重报纸版面的延伸,到摒弃传统纸媒版面而一心只关注新兴的网页内容设计。

沉浸式故事与创新故事更强调“多媒体”属性,作品不能是单一的视频或图片,至少要包括文本内容,且提倡动画、图表、图形、音频多要素有机融合,这是区别于长片与短片的本质属性。相比而言,沉浸式故事与创新故事的区别却是相当模糊的。从征稿细则上看,沉浸式故事强调的是网络阅读;创新故事更侧重于移动设备APP阅读,更强调网页的设计与新技术的采用,让观者有全新的视觉体验。但当沉浸式故事网页设计也很好而且同样适合于移动APP传播,创新故事的全新视觉体验同样适合移动设备以外的电脑用户观看时,沉浸式故事与创新故事实际上就是一体了,彼此难以区分。事实上,荷赛多媒体奖项创建以来,无论是参赛者还是阅读者,对其沉浸式故事与创新故事的区分总是一头雾水,其根源恰恰在此。

沉浸式故事与创新故事,在当初平面媒体刚刚涉足网络传播时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它促进了传统媒体视觉工作者的转型,也为平面媒体培养、储备了适合网络新闻传播的技术人才与业务骨干。但随着平面媒体向融媒体的转型,平面媒体侧重于内容的生产和版式设计思维惯性的弊端也渐渐显现,最能集中表现的恰恰是荷赛所设立的沉浸式故事与创新故事。具体表现为,网页上多媒体要素越来越多,体量越来越大,完整阅读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如创新故事三等奖作品《未来的城市》,由4个故事构成,每段故事的“建议阅读时间”都超过10分钟,这样的体量能有多少手机用户一次性完整看完?当然,仅仅从形式上看,其多媒体故事的确很精彩,网页设计很有创新性,新闻的多媒体内容很丰富,但越是这样反而越不适合手机用户“短平快”的阅读特点。

荷赛的主办地在荷兰,但荷赛的沉浸式故事与创新故事多是由美国来主导的。不是说赛事由美国来操纵,而是参赛的主体、评委的主体、获奖的主体都以美国为主,且每年的获奖者多集中在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这两家,其作品获奖比例高与他们多媒体发展超前有很大关系。多媒体发展超前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世界平面媒体转型发展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发展在前的美国更是躲不过,他们通过多媒体发展先行先试消化平面媒体所囤积的人才,而设备、思维定式所带来的包袱更为沉重。新闻网络传播的发展并没有像美国传播业原先设想的那样,以电脑版网页阅读为主,向传统网页付费阅读转向。新兴的网络阅读其主体设备不是电脑而是移动设备,而移动设备特别是手机阅读,其阅读倾向必然是碎片化的、轻体量的、快速的。从这点上看,荷赛无论是沉浸式故事还是创新故事,与时代脱节的趋势越来越严重。

荷赛数码故事奖的另外两项是长片与短片,其构成相对比较单一,也好区分。时长在10分钟以内的是短片,时长超过10分钟但在30分钟以内的是长片,超过30分钟的作品则不在赛事规定之列。话是这样说,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是有些小问题。长片总时长要求控制在30分钟以内,那么5分钟的作品是不是可以投放其中?如果一部完整的影片时长超过了30分钟,是否可以拆分成多段参加?这些担忧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真正发生过,比如前几年的长片获奖作品就有超长作品拆分成几段短时长的视频参赛并获奖的先例。在今年的获奖作品中,三等奖长片《相约而聚》片长10分16秒,仅仅比短片的时长要求多16秒,缩短下片头与片尾字幕就完全控制在了短片时长范围内。由此可见,荷赛数码故事奖在短片与长片参赛规则上还有很大的细化空间。

荷赛数码故事奖的短片与长片在设立之初是为平面媒体摄影记者转型服务的,在影片具体构成要素上强调图片、动画、漫画与视频的结合,这样在规则上就等于排除了以单一视频为主的电视台记者。但为形式而形式的“照片式”视频作品显得不伦不类,在后来的获奖作品中渐行渐远。尽管现在的参赛细则上还保留有“提倡视频与动画、图像、插图、音频结合”的字样,但实际上无论是短片还是长片,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连贯又流畅的“纯种”视频作品了。

跟沉浸式故事与创新故事的臃肿一样,长片与短片在时长上也不太适合现在网络的发展,很难想象手机阅读用户会一次性完整看完30分钟的视频影片。从2017年荷赛数码故事获奖作品来看,一些多媒体营运部门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与问题的严重性,正在有意识地把多媒体视频做短做精,如沉浸式故事一等奖作品《深度挖掘》,由6个独立的视频故事构成,每个视频故事都拆分成了10多个小故事片段,而每个小故事片段时长都在1分30秒上下,这样的片段时长明显是刻意为之,明显是为手机客户端阅读而精心打造的。

 

三、荷赛数码故事奖离我们有多远

 

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平面媒体多媒体营运较晚,正因为起步晚才少走了西方媒体探索前行的弯路。现在国内平面媒体在架构上多设有新媒体部,采编体系除了为传统的报纸服务外,已经把主要精力放到多媒体运作上。思维方式的变革为多媒体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比如,深圳特区报“读特”APP上线一年多来,发展势头迅猛,阅读客户群稳定,口碑良好。深圳特区报“读特”秉持“独家的,特好看”理念,面向深圳主流人群特别是公务员、都市白领和广大市民提供移动端资讯服务,特别是政务服务接入、视频直播、用户互动、党政公众号,以及基于地理位置定位的个性化新闻服务。目前“读特”设有“特闻”“深圳”“财道”“港台”“乐活”“视听”等多个频道。除“读特”外,深圳特区报还有微信公众号与官方微博,同样是发布网络新闻的阵地。

无论是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还是“读特”APP,其定位的接受者是手机客户而不是电脑网页版客户,因此“读特”从先天上就缺少了荷赛沉浸式故事与创新故事的生存土壤,自然与沉浸式故事和创新故事无法接轨。但“读特”在视频短片与长片上与荷赛的数码故事有契合点,“读特”上设有“特闻”“深圳”“港台”“乐活”等频道,其发布的新闻可以“内置”记者采集的“配套”视频,只是现在数量不算很多;“读特”上的“视听”频道可以单独发送视频新闻或视频专题,其内容与形式都与荷赛的要求相似,而且有些作品已经成型。

如果把荷赛当成风向标,而我们又想参与其中的话,那么在数码故事上寻求突破会比数码照片容易多了。同样是2017年的比赛,荷赛摄影部分有1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34位摄影师参赛,递交的作品数量达80408幅。有25名摄影师的45幅作品获奖,获奖人数的比率为5%,获奖作品的比率为0.56%。反观荷赛多媒体故事作品的获奖比率:沉浸式故事为4.8%,创新故事为9.7%,长片为5.6%,短片为2.2%。

如果拿“读特”推送的视频与荷赛的数码故事视频获奖作品相比,会发现“读特”的视频作品在整体上尚有一定的差距。

其一,“读特”在重大新闻与民生新闻中,多采用“文+图+视频”直播的方式,其中的视频部分多用手机拍摄,现场感很强,但视频质量参差不齐且有些琐碎,事后剪辑组合成完整且有分量的作品难度较大。

其二,“读特”成体系的视频作品为“新闻路上说说说”,风格与形式都与荷赛数码故事要求相差较远。

其三,“读特”视听频道有时也会有精心策划并长时间制作完成的视频作品,但有些是“形象宣传”模式的“画面+解说”,剪辑手法稚嫩,作品整体上故事性较弱。

如果想让“读特”的视频新闻作品达到荷赛数码故事获奖的水准,首先要在题材上下功夫,就是要找到新闻性较强而又有画面感的故事;其次要提高拍摄者的视觉表达能力,视频作品不是靠无人机高角度拍摄、花哨的延时摄影、剪辑时随意加速等“小聪明”技法来提高表达能力的,而是要老老实实掌握视频拍摄与剪辑的基本功,如同文字新闻写作,消息、通讯、评论需要不同的套路,熟才能生巧。只有掌握了视频拍摄基本技能,了解了当代视觉传达的潮流与走向,才能让读特的视频作品与荷赛数码故事接轨,将来才有机会在荷赛的大舞台上一展身手。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