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姓情怀调制回归庆典报道“特色菜”

以百姓情怀调制回归庆典报道“特色菜”

——晶报特别策划“深港双城记”小析

作者:晶报焦点新闻部记者 李婷菊;晶报焦点新闻部主任 陈晓航  2017-08-28 15:53  新传播    【字号:  

  晶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特别策划“深港双城记”系列报道,持续一个月,展现了深港两地各行各业的新业态,从专家、教师,到医生、大厨,从年轻创业者,到耄耋艺术家,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他们无不搭乘着时代的快车,借着香港回归的东风,展现、实现了各自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晶报 香港回归祖国 20周年 深港双城记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是全国媒体关注的一件大事。相关的纪念性报道,对毗邻香港的深圳主流媒体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特色菜”。如何在同城媒体的报道竞争中,做出有特色有影响的策划?2017年6月12日,深圳报业集团晶报社推陈出新,以“晶报最阵容·深港双城记”(“晶报最阵容”是晶报打造的“四名工程”项目)为栏目名,在同城媒体中较早地开辟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报道专栏,先声夺人,并且以“讲平凡人物故事”为鲜明特色,在全国同类报道中影响较大。

 

一、守望环境,凝聚集体记忆

 

晶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特别策划“深港双城记”这组报道,聚焦深港两地生活、工作的平凡百姓,有医生,有厨师,有动物饲养员,讲述的都是深港两地普通人物的故事;通过呈现和描摹两地普通人的不普通的事迹,还原时代发展中的真实人生,力求反映香港回归以来,“回归改变生活”以至所引发的社会和人文环境变迁;通过寻找两地非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烘托回归带来深港两地沟通日渐紧密、理解日趋深化的主题。相比于同类报道,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以“深港双城记” 6月12日开篇跨版报道《守护供港水源,梧桐山脚那些事这些人……》为例,报道了鲜为人知的守卫供港水源地默默奉献的梧桐山人,巧妙地将历史融入对三代人守护水源的记述,娓娓道来,真实感人。

供港水库建设,承载了梧桐山脚“村民”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报道记录了这段特别的历史,还原了这份集体记忆。这份记忆,包含着大的时代格局和社会变迁,反映了自然环境变化下人类的生存状态。这篇报道记录了国家在爱港护港中的政治魄力,在细节上描摹出港人被“制水”的心酸往事,与守护水源的梧桐山村民为守护水源甘愿“牺牲”小集体经济发展相对应,以“水脉相连”为主题,渲染出这份集体记忆的社会价值。

传播学先驱拉斯维尔认为,新闻传播有守望环境的社会功能,并使人类遗产代代相传。报道站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瞭望塔上,回望一个社会群体的光荣历史,是对历史的铭记和向经历过这段历史的群体的致敬。供港水库只是一个符号,它包含了深港两地同脉同源、血浓于水的情怀,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上,用这一符号连接两地,勾连出两地人民漫长的集体记忆,具有十分特别的人文价值。

 

二、通过刻画小人物来展现时代发展

 

在“深港双城记”系列报道中,《跨境的青春》《跨境先生》则分别着眼于当下往来两地的年轻人,通过他们的成长历程、工作状态、就业选择,体现深港两地教育资源、就业资源的相互吸引力;通过展现两地交通的便捷,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以及两地人民的深厚感情,突出深港两地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充分交流,体现了香港回归祖国后两地的同步发展,通过小人物的选择来体现大时代的发展。

报道虽然反映的只是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但其典型故事代表的是大的社会群体,小人物的流动和选择则代表了社会群体的社会流动,回归后的社会流动无疑反映了诸多社会环境因素的巨大影响,包括社会结构因素、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家庭背景、社会网络资源等等。而“跨境人”在追寻更好的社会地位、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过程中,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成长与蜕变,就更能反映深港两地飞速发展的经济、教育、文化状况。因此,小人物的故事,展现的是一个大群体的遭遇;小人物故事的背后,展现的是社会发展的大格局。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故事,见证了深港两地的共融共生。

 

 

三、通过宣扬正能量潜移默化促进相互学习

 

港厨、港医来深发展,从职业化的角度,反映了在深圳工作的香港人的精神面貌。“深港双城记”特别报道对这类人物细致刻画,以带有深刻香港印记的从业人员在深工作的细节,鲜明地展现了港人优秀的职业素养,表现了港人对人对事处处讲求标准的追求。如6月24日“深港双城记”《咸淡皆品味料理最人生》,讲述香港厨师丁伟云来深应聘酒店中餐行政总厨,并为深港两地不断带来创意餐饮的人生故事。全篇讲的都是人物的真实遭遇,或遭遇顾客“刁难”巧妙解题,或学艺路上不断求变全靠自己“执生”,或执着于改良菜品创新菜式兼备香港精神和深圳基因。

“深港双城记”对这部分职业群体的记录,无疑让深圳人找到了学习、进步的方向,通过展现港人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既突出了越来越多香港人“北上”的时代变迁,也充分展现了优秀的香港人,给深圳乃至内地带来的提升服务环境的影响。

与此同时,“深港双城记”也不忘在报道中不露声色“点题”。仍以《咸淡皆品味料理最人生》为例,报道在结尾中讲述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港厨丁伟云的菜单上多了一道“双葱爆龙虾球”,并以这样一句话收尾:“这道菜蕴含着特殊的寓意:历经20年的洗礼,未来深圳与香港一道交融互补,行稳致远。”这样的“豹尾”,既贴合人物身份,又意味深长。又如7月1日“深港双城记”《听得懂粤语的大熊猫和它们的香港护理员》,讲述香港熊猫护理员郎舜筠如何在职业生涯中逐步成长,精心呵护中央政府分别在香港回归祖国两周年和10周年时赠送给香港的四只大熊猫,并和它们建立起深厚情感的故事。这样的报道,从人物选题到报道节点的选择,都意味深长,恰贴其时。

媒介的长期效果强大而不为人察觉,媒体报道正是需要运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人们的价值观。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两地的理解与不理解同在,如何化解两地在融通过程中的阻碍,真正拉近两地人心的距离,有赖于两地沟通中的相互学习。对深圳而言,更多的是要学习香港等国际城市的优秀理念,包括职业上的、习惯上的和思想上的。

晶报这组报道持续一个月,展现了深港两地各行各业的新业态,从专家、教师,到医生、大厨,从年轻创业者,到耄耋艺术家,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他们无不搭乘着时代的快车,借着香港回归的东风,展现、实现了各自的人生价值。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