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闻要下点笨工夫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名编辑,深圳特区报首席编辑、总编室编辑 刘一平 2018-02-05 15:1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感言:愿心中永驻芳华

进入深圳特区报已是第18个年头,很多工作中的往事已经尘封,无暇细细回顾,但入行之前的一次实习经历,却一直记在心头。
那时候是在《光明日报》文艺周刊,还是铅排的时代,从采写到编版都跟着年轻却江湖地位颇高的美女老师(也是作家)李春利学习。然而写第一篇稿子的时候就被她批评了:采访不扎实,内容浮于表面。她边改边说:“写稿的时候你可能只用到采访内容的‘1’,但你采访时一定要做到‘10’。”
现在还记得当时脸上的火辣辣,这句话也成为我入行后的信条,至今言犹在耳。不管是记者还是编辑,要想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在“11•7”讲话和十九大报告中所要求的“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都需要这种“十中取一”的笨工夫。
这也许就是我采访时比别人累的原因。十年记者生涯,从社会调查、人物特写、体验报道到跑线动态,我一是好奇心重,一是不喜套话,一是牢记这“十中取一”,采访总是问了又问、看了又看,有时只是因为一个小的细节还有点模糊、需要进一步充实或者确认,也一定要打个电话或再去采访现场,否则心里就不踏实。加上信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采访本和笔真的是“耗材”,消耗极大。
不过,面对这么多的采访材料,写稿的时候却要做减法,只取用最重要、最生动或最说明问题的内容,而不能拉杂堆砌。这也是新闻“精炼”的要求,属于每个新闻人的基本功。有好几年我承担着特区报“情感故事”和“心理陪护热线”两大专栏的采写,也收获了不少忠实读者,他们说每期必看,想来也与这种内容上的“丰富”与“精炼”有关。这同时也离不开“严谨”,因此也收获了不少专家朋友。
以前写稿,我的习惯是稿件见报后一定要看一下编辑是怎么修改的,删改是版面原因还是出于其他考虑,为什么要换一个表达等。实话说,有些改动不怎么服气,但有些改动真的很服,这实在是记者提高业务的一个捷径,获益良多。
现在,从要闻编辑的角度看稿件,又有了不同的体会,知道了不同的稿件是如何在同一个空间(版面)上排列组合,既要符合新闻规律,又要配合当前的中心工作,因为版面会说话。这时编辑的心中必须要有一把尺子,去度量菜单上的货品,用恰当的版面语言加以表达。
这时,要闻编辑仍然要有“十中取一”的基本功。比如,发现记者稿件中有些信息不明确,一删了事既容易也轻松,还显得做版快——有的编辑就是这么做的,但是否还可以打电话向记者核实?再比如,稿子过多、版面有些挤了,就要作出取舍:内容空洞缺乏信息量的可以不发,但一些同质的稿件其实可以合编成一条稿,或者只取其中信息量发成简讯。显然,打电话核实甚至改写之类属于默默下的笨工夫,编辑会比较辛苦,而且这样的笨工夫只有自己知道,但累就累点,这是对记者对稿件负责任的态度。
要闻编辑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苦的工作:你订正的大小错误、为他人作的嫁衣几乎没有人知道,但你哪怕是微小的失误,却会被放大且尽人皆知。与之相比,作息颠倒、收入微薄等,不啻皆为浮云。
但没有人耿耿于怀,只说一点:君不见,值班老总为报纸出版殚精竭虑,付出的心血有目共睹,却没有任何一天把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工作伙伴,包括值班领导、美编、组版员、校对,日复一日,都是如此默默地、寂寞地付出,他们才是我学习不尽的榜样。
(作者刘一平系深圳报业集团名编辑,深圳特区报首席编辑、总编室编辑)
编辑:实习生 成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