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们深圳》走近我们深圳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深圳编辑中心第二编辑室主任  岳鸿雁   2018-02-05 15:30  新传播    【字号:  

作者岳鸿雁。

2015年,因为杂志停刊,我告别了在《游遍天下》的工作,一边畅想着自己的旅行新媒体项目,一边开始在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参与一个更加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项目——《我们深圳》丛书。那时胡洪侠社长有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出一套重新梳理深圳的丛书,我很幸运地参与了这一计划。

《我们深圳》,欲重新梳理深圳的昨天和今天,涉及深圳的文化、地理、历史、科技、商业、创意、自然等多个领域。纵观深圳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虽然不断有相关优秀图书出现,但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丛书来留住和记录深圳的发展变化。而深圳发展太快了,变化也太快了,整理的工作做得越晚,可以留存的实证记忆就越少。深圳报业集团的媒体资源无疑是这套丛书最重要的支持。社长胡洪侠最初的设想是做一套百科书式的丛书,涵盖深圳的方方面面,起到科普的作用。在编辑部整理了几十个选题后,胡洪侠提出了新的想法,要做更加有深度、有独特人文色彩的非虚构图书。这样一来,也对丛书的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他的写作必须具有思想性、文学性,又真实而细致,能够呈现出深圳独特的文化气质。2015年12月,我们联合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在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上举办了丛书选题研讨会,以期通过丛书出版,呈现一个更加个人化的、更加接地气的深圳。它包含逝去的深圳记忆,亦记录深圳正在发生的故事,同时映照深圳未来的命运与思考。最后四大板块分别为:城市英雄、故园家底、蓝天绿地、都市精灵。

2016年底,《杨争光:文字岁月》《她的老街:1979-1983》《血脉:烽火罗氏》《寻找罗定朝》和《远渡加勒比》出版了,凝结了很多人的心血。因为《寻找罗定朝》和《远渡加勒比》,我从陌生到开始被深圳客家文化研究者们接纳。非裔客家后裔葆拉的故事如今已经成为见证深圳历史的重要一笔。因为这两本书,我有机会重新拾起自己的大学专业,与曾经年轻的我相遇。

作为编辑,因为杨争光老师的《文字岁月》,和杨老师探讨书稿的几次交谈一直难忘,让我始终记得文字的美。我至今记得杨老师说起激情澎湃的上世纪80年代的表情,那种涌动着诗意与自由的畅快,也记得他说起自己小说创作的那种无奈与纠结,谈起影视创作中的那种潇洒和自如,当然更多的还是他谈起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那种透彻与冷峻。

因为张黎明老师的《她的老街》,我们将这套丛书的历史断面不断挖掘,接下来还将有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90年代的深圳、沙井蚝的历史、深圳商人、深圳音乐史。希望我们能真正走进深圳的风物水土,了解这个第二故乡。张老师是我认识的真正意义上的深圳人,也让我对深圳有了更深的感情。在最初做这套书的时候,因为没稿子,我去了很多地方,和好多人聊过,比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当时我常常质疑自己做的是无用功,如今慢慢很多故事和线索都汇聚在一起了。和张老师不断深入聊天,我还明白,很多时候,你就沿着一条路走下去,不要太问结果,果会自然来。

(作者岳鸿雁系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深圳编辑中心第二编辑室主任)

编辑:实习生 朱东翘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