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变的初心直面改变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名编辑,深圳商报总编室编辑 侯丽华 2018-02-05 15:38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感言:转眼15年,走过近5500个日子,期盼深圳报业集团以此为再次出发的契机,在时境变迁中守住初心,强化内功,成为深圳经济社会深入发展最有力的传声筒。
作者侯丽华。
回想报业集团成立的2002年,彼时的我,是初入深圳商报一年多的一名年轻记者。集团从成立到发展的15年,可以说也是我个人在新闻一线岗位不断历练和积累经验的15年。一路走来,目睹和体验业态变迁与媒体融合,内心最多的感触可以归结为一个普通的词:改变。
我自身的岗位在变。 以文艺记者入行,到编辑国际新闻,参与创设新媒体业务,主编科技新闻,获派遣前往台湾、美国等地采访……15年间,深圳商报这个平台给予我太多值得感谢的机遇,让我尽情发挥,不断拓展和挑战自我,也让我在编采身份和业务范畴的改变中,切身感受着科技进步催生媒体业态重心发生转移的过程。
无论是在纸媒单元,抑或是近年来集团大力推进的新媒体业务,依个人感受而言,最大的亮点是无论在何种岗位,负责任的领导、同仁,始终都将践行创新作为开展日常工作的核心思维。
在深圳大运会期间,我有幸参与深圳商报特型报纸“四联版”的制作。这张展现城市好客、活力、开放的报纸封面,其宽度相当于4张普通报纸,开创了报纸出版的一种新形式。经过报社领导、文字和美术编辑的通力协作,这张被形容为“可以当毯子盖”的超长报纸按时出版,以中英文两种语言淋漓地展现出本地媒体对于深圳举办国际大学生运动会的热情支持和祝福,磅礴大气跃然纸上,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参与深圳商报新媒体中心的组建与运营时,我们迎面而来的是与以往纸媒工作截然不同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运作手法和互联网语言。我所身处的团队在短时间内高效且完美地消化着新领域所需的知识储备,从无到有开展各平台的工作,深圳商报向新媒体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我们在微博、微信等网络舆论平台开辟一席之地,并探索将报社的经营与新媒体推广相结合,在此过程中,使用新工具,探索新方法,开辟新思路都是日常工作的必需。
深圳商报在2016年11月21日的改版中,创设《科技周刊》,引入互联网的产品化思路,遴选、创造科技资讯精品内容,强化转型后深圳商报的科技味,成为报纸精致阅读、提升品质、刷新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仁们坚持创新思路与全新操作方式,使周刊单元从形式到选题,都呈现不同于其他板块的全新属性,这同样是一次对于报纸品质的良好改变。
环境的改变,令媒体人必须刷新自我,更新观念,以全新姿态改造日常工作的诸多细节。作为一名“局内人”,与许多同仁一样,我认为自身能做的,其实大部分是顺应潮流,以开放的心态深入了解和持续学习,努力掌握适应新的传播渠道的新思维与新手段。
入行之初,我曾接听过读者打来的感谢电话,记得那是一位没有留名的在深圳工作的台湾读者,他致电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他认为深圳商报的文娱新闻有很高的水准,他在阅读中收获良多。后来,我也曾在主管新媒体内容工作期间,目睹我们加班策划和制作的网络新闻专题被广为转发,大大高于报纸发行量的网络点击数字,我相信这是对编辑们努力工作的最好肯定。如今,在不断改变、充实自己以适应不同属性的工作时,我和大家一起,仍在努力发掘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内容的契合点。毕竟,无论是哪种平台上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始终存在着不随时间转移的通则和根本,其中最常被人提起的便是“内容为王”。
在改变的外表下,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其实始终不变。
作为引领舆论、传播信息的权威媒体,坚守准确性、生产高品质内容的根本,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迁,和其他许多同仁一样,我努力保持这份初心,并以习近平总书记在“11•7”讲话和十九大报告中所要求的“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和“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和报业集团一同走过的这15年间,正是大批既恪守初心,又勇于挑战自我的优秀新闻从业者,日复一日地通过看似并无波澜却不可或缺的日常工作,维系着一张张报纸、一个个媒体单元的运作,最终汇聚为合力,凝聚成共识,为报业集团的成长发展添砖加瓦,在深圳新闻出版事业做精做强的道路上留下一点印记。
(作者侯丽华系深圳报业集团名编辑,深圳商报总编室编辑)
编辑:实习生 成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