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的寻找

26年的寻找

作者:晶报城区中心副主任 张国防  2018-02-05 16:47  新传播    【字号:  

作者张国芳和金花大嫂在 新房前合影。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电影叫《高山下的花环》,讲的是连长梁三喜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杀敌、光荣牺牲的故事。临参战前,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叮嘱说:“我借了部队和战友2000块钱,如果我牺牲了,欠的账你一定要替我还上,咱人走了这账可不能赖啊!还要照顾好老人和孩子!”影片中梁三喜这种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曾感动过一代人。

1989年3月,我清楚地记得,我参军到部队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高山下的花环》。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找烈士的家人,尽一点绵薄之力。没想到,这一找就是26年。

现实生活中,梁三喜的原型是13军39师115团2炮连副连长王发坤烈士。1979年2月,对越作战前,上级已经确定他转业,可以不上前线,但由于战事紧张,他坚决要求参战。开战第一天,王发坤为掩护战友而壮烈牺牲。烈士牺牲时,妻子李金花才26岁,正值青春年华。然而,在家徒四壁、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她含辛茹苦,用11年时间攒鸡蛋、卖土豆,还清了丈夫所有的欠款。

2015年10月22日,我带着2万元捐款,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英雄家里。一见面,李金花大嫂就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亲人啊,几十年了,可把你们给盼来了!”来之前,我想金花大嫂身体一定很结实。然而,见面才知道,她身体多病,虽然只有60岁,但看上去却像80多岁的老人。

李金花告诉我,1979年5月,听到丈夫牺牲的噩耗后,她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她每天带着两个孩子到村口等丈夫。然而,这一等就36年。36年来,只见青山在,不见亲人归,王发坤再也没有回来。

金花大嫂说,最让她难过的是看到丈夫牺牲时戴的那块手表。部队寄来时上面还有带泥土的血块,她用脸盆洗了三遍都是红红的血水。最让她挂念的是,丈夫牺牲28年后不知道葬在哪儿?2007年4月30日,王发坤烈士的战友李金明托人给金花大嫂写了一张便条,告诉她王发坤就葬在云南省屏边县烈士陵园的消息后,她立即让儿子去贷款2000元,一家人赶往屏边祭奠。

王发坤的儿子王远苍说,和爸爸分别28年后,他们一家终于团圆了。那天,他妈妈在爸爸的墓前哭得死去活来。28年的委屈,28年的孤独,28年的思念,28年的期待,想要说的话太多太多……

2015年10月31日,《晶报》以《梨花树下,她守望丈夫“梁三喜”36年》为题,刊发了我的这篇长篇通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一年多的连续报道中,社会爱心人士纷纷向英雄家人捐款捐物,仅捐款就有百万元。报道还引起了中央和贵州省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当地政府不但为英雄家修了公路,而且还为英雄家盖了两层楼房,让金花大嫂家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10月1日,我第三次来到金花大嫂家,见证了他们喜迁新居,并撰写文章向社会介绍英雄一家过得十分幸福。

(作者张国防系晶报城区中心副主任)

编辑:实习生 朱东翘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