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惟勤非计苦为人尽友不求纯

做事惟勤非计苦为人尽友不求纯

——怀念深圳商报原副总编辑余日合

作者:李端 深圳商报经济新闻部原副主任,原广告部主任、发行部主任、 俱乐部主任  2018-05-11 10:00  新传播    【字号:  

余日合这个来自父母不识字家庭的穷孩子,竟然在同样贫困的家乡广东省和平县,“逆袭”而成为“学霸”——高中阶段便成为当时该县三个入党的中学生之一,并以文理科全优的高考成绩,在1956年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更因为品学皆优而提前半年毕业,为当时的北师大党委副书记浦安修(彭德怀元帅夫人)做秘书。

关键词:余日合 深圳商报 副总编辑 怀念


image.png

深圳商报原副总编余日合(中)与作者李端(左)在一起。

深圳商报原副总编辑余日合,因病于2017年10月13日18时20分不幸逝世,享年81岁。

他的去世,很突然。以前并未听说他有什么大的病症,突然间说走,就走了。

在获知确讯的那一个早上,深圳商报退休人员的两个微信网上,满是震惊、哀悼和纪念的文字。

这其中,不仅有记者、编辑和管理干部,更包括一些保安、司机、厨师、录入员,甚至后来新调入的老员工。

其实余日合早在1997年便退休了。20年的光景,按说已经消磨了人们对他的生动印象,但瞬间不断延长的微信悼念,还是真切地表达了深圳商报老员工对他的品德称颂与共事情分,令人不禁感慨、感怀、感念复感动。

当时,尚没有官方发布的正规文字。为了回复网友们对余日合更多情况的了解,我用自己在参与经营工作期间,与他零距离接触所获知的一些未经审核片段,在网上整理出一段“余日合先生生平介绍”,与大家分享。记得当时,还写了一首《悼余总》的小诗:

温雅亲和百姓身,先生本善一文君。

少年得志谦谦态,中岁有为耿耿心。

做事惟勤非计苦,为人尽友不求纯。

忽闻其萎道山上,品貌辄思怔几吟。

                                     20171013晨(原文)。

至悲无文,我亦依然。故这首拙作,虽不大讲究恭对,但其中的怀念敬意,却是真情实感。

我把余日合称作“先生”,是因为在我印象中的“先生”,就应当是这个样子的。而没有称他的职务,则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温雅亲和百姓身”的文人君子。如今社会上,号称文人的“非君子”多了去了,但真的君子其实不需要太高大上,能做到“温良恭俭让”“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本善”就已达标。余日合就是这样的“勤勉本善”之人。

他曾经是我担任广告和发行工作的直接领导。一般来说,经营工作如同经商,可以想尽办法力求最大效果。但在我的印象中,余日合从来都是要求我们按规矩办事,尊重对手,尊敬用户,不要采取一些过激的手段和方法,以免痛快一时而留致矛盾。我感觉,在他身上,那种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的“人性本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记得那几年与余日合一起从事每年的“发行大战”。由于当时的通讯还是“天地通”和BP机,每天需要复机报告“战况”的事情很多,所以我作为发行部主任,就被他召唤到他的办公室,作为“指挥部”处理大量的一线“情报”。在这个新的“指挥部”里,作为负责领导,他只是坐在边厢负责倒水泡茶,整理资料,反倒让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主任,俨然坐在大班椅上起草文稿,找人谈话,接打电话,下达指令等等,竟然“反客为主”了。其实,这都是他的一手安排,他只从工作的需要出发,而不在乎自己的“屈尊别就”。一切都自然而然,毫无半点虚情假意,任我三番五次不乏虚假的“坚辞”也无济于事。这样的心胸和善行作为,在中国这个讲究尊卑次序的社会里,一干好几个月,恐怕不仅在深圳商报是绝无仅有的,在其他媒体也是非常罕见的。

然而,千万不要怀疑余日合的工作能力。事实上,他的聪颖和能干,在他青少年时代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据我所知,出生于1937年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家贫出去割草,右手曾经被毒蛇咬伤而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后来一直只能用两个指头夹住笔写字)。然而,这个来自父母不识字家庭的“穷孩子”,却竟然在同样贫困的家乡广东省和平县,“逆袭”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学霸”——高中阶段便以和平中学的团总支书记身份,成为当时该县三个入党的中学生之一,并且以文理科全优的高考成绩,在1956年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不仅如此,更因为品学皆优,而被北师大报送高教部批准,提前半年毕业,成为留校工作的“学生干部”。而他工作的对象,竟然是为当时的北师大党委副书记浦安修(彭德怀元帅夫人)做秘书,并在徐特立作顾问的校刊兼任编辑。2012年,北师大庆祝该校成立100周年时,他成为整个年级唯一被邀请的同学代表。他情系母校,回报师恩,被北京师范大学授予“有突出贡献校友”称号。

为解决与在武汉工作的妻子曾云添阿姨(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微生物专家,曾两次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的两地分居问题,他从北师大调往湖北省委组织部工作。之后,作为牵头人之一,参与恢复重建湖北省委党校、创办武汉市委讲师团工作并成为“第三梯队”的后备领导干部。如果算上在深圳参与创办文明办(担任副主任)和深圳商报(担任副总编),可以说,前后共参与创办了“一校一团一委一报”四个单位。这样的工作经历,无论是谁,似乎都不失为一种辉煌的谈资和回忆。

但余日合副总编的高尚,反而是把这曾经的一切都置之脑后,而只关注当下的工作。尤其是创办《深圳商报》,就是由他起草的创办报告,并且提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办报宗旨“立足深圳,宣传特区,辐射内外,服务经济”。在早期,似乎就是他一个人,提着个黑包包,从这里找人,到那里找钱,借这家的设备,用那家的房舍,配合前后任的班子成员,一步一步跑出来的。记得创办当年一位女记者说,她的调令,就是他坐在路边的台阶上,从那个随身所带的黑包包里拿出图章和公函,在膝盖上填写发出的。而复刊之后,记得我的人事档案,更因为当年已转到海南而存在调入困难,正是他建议退回西安,再由原所在的出版社曲折转来的。这其中,所表现出的,其实就是特区人所共有的“开创事业,真情奉献”精神,它已远非辛勤劳苦那样简单,更是一种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求实品性和人格品德。

问题是,他不是对某个人的特殊偏“好”,而是对所有在他看来有用的人才,都一视同仁,真情服务。

他在1997年5月退休后,受聘担任深圳商报社顾问,直至2001年10月。18岁入党的他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毕生以党的事业为重,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2007年10月被深圳市委授予“共产党员勋章”,2011年7月荣获广东省委“南粤七·一纪念奖章”。

他一生勤勉敬业,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踏实努力干好工作,留下扎实足迹。尤其是作为深圳商报创办人之一和副总编辑,为深圳商报社的创立、发展和壮大,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退休时荣获“深圳商报之星”称号并被授予深圳商报社“金笔奖”一等奖。2014年6月,他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改革开放35周年深圳特区建设突出贡献人物”荣誉证书和奖牌。

他一生为人正派,与人为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他顾全大局,关心同事,深受深圳商报和深圳报业集团广大员工尊敬;他情系乡梓,慷慨解囊,在家乡留下诸多助学扶贫感人故事。2011年1月荣获深圳报业集团离退休人员“热心公益”奖,2011年7月荣获广东省老干部局“广东优秀退休老干部”奖。

从他去世当天微信朋友圈上几乎一片赞叹怀念的微文中,从他遗体告别那天,如此多的前后任同事前往送别的庞大场景中,都可以感受得到他一生的为人。

就是在那天的告别仪式举办前,张万极、张传恺等几位网信老友,公开留言,希望我能在当天,再根据余日合的生平作为,写一幅“民间挽联”。虽然当时距离集合时间不到一小时,时间很是仓促,但我还是不敢辜负大家的美意,很快完稿,发到网上。

挽联原文是:

推行文明身先,组织运筹力行,其学乎勤,其言乎信,其品乎诚,粤京鄂深,前后始终,所之履处,生前连成永怀线;

创办商报功高,发展壮大劳苦,为人也善,为事也正,为官也廉,采编经管,男女老幼,凡与闻者,身后竞起点赞潮。

虽然是急就章,但挽联上网后,还是获得了广泛的认同,甚至有曾裕池老同事,还在家里用毛笔,以龙门对的形式,书写了这幅挽联全文,也发到网上,更引来大家的共鸣和感叹。

只可惜,由于时间紧,我发到网上的挽联,竟然少了下联的“男女老幼”四个字而浑然不知。到报社集中时,是徐世坊老同事告诉我:曾裕池在书写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他自己临时补写了那四个字,又完整了。

我一看,确实。他改作“逢源左右”,也对。

“左”和“右”,都能应对,在当今方成其领导,更见其人品修为。

这也正是我所谓“做事惟勤非计苦,为人尽友不求纯”的本意。

再一细看,曾老兄还给挽联加了一个横批:

“余日合先生千古”。

“忽闻其萎道山上,品貌辄思怔几吟。”此之谓也。

余日合副总编逝世已经半年了,我和许多同事仍然深切怀念他。他的突出业绩和贡献将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高尚情操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编辑:刘晓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