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经济报道的故事视野

浅谈农业经济报道的故事视野

作者:关键 深圳商报经济新闻部记者  2018-05-11 10:00  新传播    【字号:  

在深圳农业经济新闻的故事视野中,其实最重要的是记者不但要“身入”,还要“心入”,要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田间地头、山林、海洋,要学习徐霞客和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的作风,不怕吃苦,甘于寂寞,热爱人类和大自然,钟情于我们心爱的新闻事业,用我们的双脚踏出一条充满光明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农业经济报道故事不断学习深圳商报


农业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难免有些枯燥。往往费了很大的劲,仍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要把可读性相对较弱的农业经济新闻写得生动鲜活,真正让广大读者都爱看,不能指望不费力气就抱出个“金娃娃”。深圳农业经济报道要想具有可读性较强、影响力大,一定要在采访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如何展开深圳农业经济报道的故事视野,我初步理解为有这样的几个规律:


一、深入一线找“故事”


不断学习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看家本领,在实践中学习,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农业经济报道的一个通病通常是与工作总结无异,充斥着令人头疼的数字、术语和概念,让读者难以卒读。这是没能把农业经济转化为经济新闻的表现,这个问题的存在既有不按新闻规律办事,又有新闻写作的文风、采访作风问题。深圳的农业经济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故事性乃至戏剧性的。只有真正深入下去,找出最能表现经济内在规律的“故事”,并能绘声绘色地讲出来,才能真正引起读者兴趣,在有趣的阅读中引发思考并从中得到启示。

深圳福田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有800多只活泼可爱的猴子,因为台风的来临,在岛上生活的猴子们突然“断粮”了,记者得知这一新闻后立即与渔政渔监部门联系,乘快艇立即将猴子吃的玉米等粮食送到岛上,当天在《深圳商报》要闻版发出了这条新闻,这个有趣的农业经济新闻引起了深圳读者广泛兴趣,一些读者还打电话关注这一新闻的进展,表示对野生动物的关注。


二、既见经济又见人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规律是普遍共通的,但人的经济活动是千姿百态的。除了宏观分析、信息发布等报道类型外,经济报道一般是某个团体、个体在某时某地进行某项经济活动的新闻,当然要表现出“这一个”团体或个人的独特性,表现出其经济活动的独特性。没有独特性,就难有针对性,也难有深刻性。

从另一方面说,只有写出人的个性、人的活动、人的感情,才能让读者看到活生生的事实,有感同身受的亲切感、亲和力,从而有较强的可读性。

经济报道既见经济又见人,对记者的采访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省力、走捷径,找些经济工作汇报、总结、发言稿改头换面固然不行,实际采访中浅尝辄止,身入了但心不入也不行。要在经济报道中把人的活动凸显出来乃至把人的形象树立起来,必须深入到经济活动的具体环节之中,并尽可能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这就尤其需要下功夫。

记者在深圳采访农业战线时,偶然的一个机会发现深圳有30多个农业博士在农业战线上“务农”,记者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重要的农业经济新闻,这里面一定有很多生动、活泼的经济新闻故事。记者立即从一位农业博士入手,先后用了半个月的时间采访了34名深圳农业博士,从中有选择性地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新闻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深圳现代农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这一报道引起深圳市农林渔业局的高度重视,局长亲自将报道从《深圳商报》上剪裁下来,并由此举办了深圳农业博士论坛。深圳的农业博士们欢聚一堂,他们十分兴奋。他们中间有些人连自己都不太了解,深圳竟然有这么一些大有作为的农业博士。记者在这篇农业经济新闻中也尝到了采访新闻故事的甜头,真正体会到在农业经济报道中,要既见经济又见人。


三、“无新闻”处挖新闻


所谓“无新闻”处也不是真正的无新闻,而是记者在采访中没有找到新闻的角度。更重要的是,记者要深入到现场,如果记者不到现场,就不会发现生动有趣的经济新闻,更谈不上在采访新闻报道中享受到采访的快乐。

采写经济新闻,记者往往喜欢到发展快、效益好的地方去,认为这些地方才是出新闻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报道才有指导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先进地方的探索、经验固然有示范作用,但记者不能因此束缚了自己的经济新闻视野。先进总是少数,有些先进还有其他地方不可比的特殊环境和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普通地方挖出的新闻,可能更有普遍的贴近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那些看上去平平淡淡的地方,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是记者是否沉下去了,是否去发现并深入挖掘了。

深圳的花花草草在深圳人眼里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记者深入深圳市福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假日花市中发现这里的花商因为经营得法,有的还赚了大钱。记者立即深入深圳花卉业进行采访,从中寻找深圳花商发财致富的精彩故事,通过采访最终写出了《深圳花花草草赚来4个亿》的报道,由于新闻故事性强,这篇报道还被评为当月报社的好新闻。


四、引人入胜方出手


增强深圳农业经济报道的可读性、指导性,不仅要转变采访作风,在深挖素材上下功夫,还要改进文风在写作艺术上下功夫,内容独特新奇的报道,才能吸引读者;而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农业经济报道,如果写得无特色、无起伏、无文采,读者就很难读下去。所以在写农业经济报道时,尤其要换位思考:假如我是读者,而且不是搞这项经济工作的“业外”读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会不会感兴趣?能不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应该再琢磨、再修改,力求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

综合我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农业报道要吸引现代都市人的眼光,应该具备“三巧”:

一是巧切入才能让人愿意读。记者在采访深圳海洋经济中发现这样一条重要的“冰点”新闻:深圳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埠。记者立即在深圳蛇口等地进行了采访,新闻报道从深圳南山天后宫曾是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副将到达地写起,引起读者的关注,这样巧切入才能让人愿意读。

二是巧谋篇才能引人爱读。记者在构思中力求新奇、曲折,与众不同。针对广东有些地区卖无人岛屿的新闻,记者深入市农林渔业部门采访,写出《深圳人能否当“岛主”》这一敏感新闻,快速、准确地回答了深圳39个无人岛屿一个不卖的事实,巧妙谋篇引起深圳读者的广泛关注。

三是巧开头才能抓住人。文章开头难,主要难在如何让人看了开头就欲罢不能。应该说,只要能达到这种效果,无论从哪儿写起都是好开头,改变农业经济报道容易枯燥的状况,应该竭力追求这一境界。语言不显雕琢痕迹,在这方面记者要下大功夫。要想经济新闻报道上的语言不干涩、枯燥,还要多读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也是每一个职业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记者在采访农林渔业局系统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农业作为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行业,里面的“门道”很多,农业行业需要记者的知识储备厚重。农业行业与广大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农业无小事”,也是我在采访这条战线上体会最深的一条原则。深圳农业中蕴藏着不少精彩故事,它是一个挖掘不穷的“富矿”,在深圳做一名农业经济新闻的记者很光荣。

古人云“文无定法”。同一件事,不同记者不可能写得都一样,但要写得好,谁都要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韧劲。记者在采访深圳农业新闻的采访实践中体会到,凡是自己满意、读者也满意的稿子,哪一篇采写时不是寝食难安、如痴如醉?思来虑去,改来改去,稿子完工了,差不多也能背出来了。改进经济新闻报道文风,就要下这样的功夫。在深圳农业经济新闻的故事视野中,其实最重要的是记者不但要“身入”,还要“心入”,要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田间地头、山林、海洋中去,要学习徐霞客和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的作风,不怕吃苦,甘于寂寞,热爱人类和大自然,钟情于我们心爱的新闻事业,用我们的双脚踏出一条充满光明的未来之路。我感到深圳的农业经济报道真是博大精深,我只是跑了很浅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新闻采访中,只要深入现场采访,一定会采写到深圳农业经济新闻更为精彩的故事。

编辑:刘晓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