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

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

——第27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特别奖作品《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评析

作者:​ 刘保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2018-05-11 10:00  新传播    【字号:  

第27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特别奖作品《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依然占据“真理”和“道义”两个制高点来撰写,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95年历史,放到找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以之改变百年中国命运的光辉历程中考量,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让一个政党的成长与一个国家的重生融为一体,在动荡的百年历史中写下不朽的传奇”。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文字评论 特别奖 信仰 评析


在2017年11月2日揭晓的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人民日报》2016年6月29日要闻版上的《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以下简称《信仰》)一文,荣获文字评论特别奖。这是一篇以“任仲平”署名刊发的评论文章。评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依然占据“真理”和“道义”两个制高点来撰写,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95年历史,放到找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以之改变百年中国命运的光辉历程中考量,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让一个政党的成长与一个国家的重生融为一体,在动荡的百年历史中写下不朽的传奇”。评论既有历史纵深,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既写出了理论的深度,也谈了成绩、问题,带出实践的思考,是理性与感性巧妙结合的成功范例。评论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其主题思想无疑是重大的,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它获得特别奖是情理之中的事。从写作上来分析,它还有如下三点特色是值得赞赏的。


一、团队集体智慧结晶的硕果


新闻传播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进入物联网时代,媒体竞争异常激烈,新闻报道的竞争已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比拼,而是媒体整体水平的较量。能不能捕捉到独到的题材,从什么角度进入,如何提炼出鲜明的主题,论述是否深刻,语言能否具有感染力,最终能不能采写出新闻精品,等等,都需要运用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一文的成功,再一次证明,团队集体智慧在新闻精品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信仰》一文的署名作者是“任仲平”,这个笔名下参与写作的作者有卢新宁、杨键、张铁、范正伟、曹鹏程、白龙、周人杰、李拯、李斌、陈凌等10人。真可谓团队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众多写作行家里手的笔下,写出这篇新闻精品是自然之事。


二、理性与现实的巧妙结合


文章在论述信仰之光如何照亮奋斗之路时,充满了丰沛的正气,以大量密集的短句、工整的对句,营造激荡情感的力量,文风激情澎湃,论述热烈酣畅,将理性与现实巧妙结合。如文中写的:

△上海兴业路的一栋小楼,迎来更多朝圣者。……革命的星火,燃烧出一片崭新的天地。……纪念馆展览结束处悬挂着的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陕西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有人展开党旗,重温入党誓词。……会场墙壁的旗座上,写着八个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北京,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大街小巷飘扬的党旗上,镰刀锤头格外醒目。从苦难中来,朝复兴而去,一个古老的民族向着百年梦想迈进。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勿忘人民,甘作奉献”。

△红色的激流汇入黄色的土层,掀起汹涌壮阔的狂澜,汇聚成光耀中华的绚丽日出,它让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荡涤风雨如磐的暗夜,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在回顾历史时,文中引用了方志敏、华罗庚、朱光亚、邓稼先、叶笃正、化瞿永安及外国友人的名句,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正像文中高度概括论述的:

△95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汇聚于信仰的旗帜之下。在他们身上,有着这个群体的心灵密码,有着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基因——

△他们秉承,“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他们相信,“只有在斗争中无所畏惧,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

△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理想,更与沉沦日久渴望复兴的精神诉求相通。这个从遥远西方引来的火种,一经播撒便在中国大地形成燎原之势。

△面对革命战争的枪林弹雨,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面对建设年代的艰难局面,他们激情燃烧、无私奉献;面对“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他们信念执着、从不消沉;面对改革开放的千钧重担,他们不畏艰险、勇敢担当。无数英雄儿女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无数志士仁人凝聚在真理的旗帜下,实事求是以谋之,殚精竭虑以成之,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信仰》一文在论述过程中,运用精选的事例和数据来说话,让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如文中写的:

△从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到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新中国成立之初4000多万人流离失所,到让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从铁钉、火柴都造不出来,到“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并用他们的意志唤起了难以想象的力量。

△从只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拥有8700多万党员、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迈向社会主义强国,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催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实践、一套新的政治制度、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让一个政党的成长与一个国家的重生融为一体,在动荡的百年历史中写下不朽的传奇。

△让我们从这样的信仰中得到净化。唯有把握这样的信仰,才能理解,为什么95年来,如此多人被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不求显达于世、不求暂得于己,为了理想与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中有人放弃了“鸦飞不过的田产”,有人背离了“自小熟悉的阶级”,本应顺风顺水者偏向荆棘而行,本可锦衣玉食者不惜向死而生。埋骨雨花台的烈士,74%受过高等教育;葬身渣滓洞的英灵,70%出身富裕家庭。这些信仰的献身者、理想的殉道者,谱写了时代的慷慨悲歌,铸造了民族的血脉精魂,让亿万人呼吸到了“英雄的气息”。

△95年来,这个成立时只有几十人的党,已经成为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规模执政党;这个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国家,已经从低谷走向复兴,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信仰》一文在论述中,还写了许多有着现实针对性的内容:针对少数党员干部信仰动摇,提出要保持“赤子之心”;针对一些人思想道德滑坡,提出从共产党人的信仰中得到净化、获得方向、汲取力量。如文中写的:

△一些人视马克思主义为雾里看花,以共产主义为空中楼阁,丢弃了理想与方向,忘记了信念和担当。一些人崇尚“实用主义”,热衷“及时行乐”,把权力变成谋私的工具,把私欲看作人生的目标。一些人对群众感情淡漠,习惯高高在上,淡忘了鱼水关系,割裂了血肉联系。翻阅贪官忏悔录,总能看到在权力、财富、美色的诱惑之下,信仰的城池如何失守、精神的旗帜如何变色。

△但毋庸讳言,我们的时代也出现了令人忧心的错位,在一些人那里,物质利益成为唯一“价值”,精神追求被彻底放逐。于是,责任能够淡漠、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放眼全球,这是一种颇具世界性的“现代病”,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说:“从来没有那么多国家里的人民,感到精神上如此空虚与沉沦。”

△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不断线的思想教育反“四风”、改作风,严规矩、强纪律,打掉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无形的墙”;惩治腐败不手软,打虎拍蝇无禁区,彰显“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的决心;修订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等党内重要法规,扎牢制度治党的铁笼子……全面从严治党凝心聚力、扶正祛邪,不仅让党心一振,更试出了人心向背。

《信仰》全文,由于运用讲故事的手法,从历史讲到今天,从现在讲到未来,读来亲切、自然,没有官腔、官调,没有居高临下的教训口气,没有套话,不仅在理性上说服读者,还能在情绪上感染读者,在头脑中、心灵中获得双重共鸣,最终起到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思想、激发大众热情、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作用。


三、传播效果好


这也是《信仰》一文的一大特色。这是作为新闻精品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众所周知,文章的优劣,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只有让受众来评判,只有让传播效果来说话。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文章见报后,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表扬。总书记认为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写得很好,可读性强,很有说服力。刘云山同志也批示表扬,认为任仲平文章“有分量有深度,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如果没有对大量材料的搜集和消化,如果没有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

《信仰》一文让读者感受到强烈触动。资深媒体人赞赏,“有历史纵深,有全新视角,有真情实感,有飞扬文采,有宽广视野”;网友留言评论,“大气磅礴直抵人心,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文字魅力,读之肃然起敬,心潮澎湃”。《信仰》一文24小时内在微信平台被转载1527篇次,近180家网站进行了转载,共有《解放军报》《法制日报》《浙江日报》《南方日报》等国内报刊转载279篇次。可见报道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此外,《信仰》一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值得称道的。如文中写的“摆渡人”“领航者”、共产党人的“钙”、共产党人的“总开头”“心灵密码”“精神基因”等,都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读来亲切、自然、赏心悦目,有一种美文的享受。

作为新闻精品,《信仰》全文6736个字,稍显长了一些。在浅阅读、易阅读、快阅读盛行的当下,长文不能不影响到它传播的广度。一些缺少耐心和工作很忙的年轻人,很难会去阅读长文。再说《信仰》一文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论述和一些名人的直接引语,还有再精炼一些的余地。尽管是精品,还是“短些,再短些”为好。

编辑:刘晓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