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的生活生活的纪录

记录的生活生活的纪录

作者:​ 雷伟 蛇口电视台新闻专题部主任、首届深圳新闻英才奖得主  2018-05-11 09:57  新传播    【字号:  

感言: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用手中的镜头和笔,真实地记录并勾勒着百姓生活的蓝图,以及时代对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冲击。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荣幸!面对心中的电视理想,我行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采制着鲜活灵动的百姓故事,兴致盎然。因为热爱,我乐此不疲。

关键词:记录 生活 纪录片 蛇口电视台


image.png

雷伟近影。

如果有人问,时间是什么?或许我会回答,时间是人生,人生是故事!而对于纪录片人来说,时间是定格的画面,它不仅记录着世间的风云变幻、悲欢离合,也镌刻着创作者的青春与年华,渗透着记录者对纪录片的热爱与执着。时间的重量,是岁月长歌。

做记者20多年,拍摄过上百部纪录片,摸爬滚打的经历总结出一句话——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因为用心,所以成就。

记者是什么?就是从事新闻记录与报道的人。我们在记录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回馈我们生命的刻度。

多年拍摄纪录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经验告诉我一个道理,专业精神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包含着记录者的坚韧和热情。


一、在记录的坚守中感受瞭望的幸福


我喜欢拍摄纪录片,是因为希望凭借自己微薄的力量,在飞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尽量为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鲜活历史。

有位纪录片人曾经深有感触地说,纪录片人面对的世界越来越复杂、广阔,观众的窥视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希望纪录片带给他们更多的未知世界。于是,纪录片要拍得像故事片一样好看,成为观众的诉求,也成为纪录片人的追求。

根据深圳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252.83万人。其中800多万人蜗居在“城中村”里。2017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量达到62万,是近年来的峰值。

如何展现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投射在普通居民身上的变化?在寻找和梳理的过程中,我想到了深圳蛇口南水村这个“城中村”里的原住民,想到了手握一大把出租房钥匙的“房东”邬大姐。我想通过平实地记录邬大姐一家人生活变迁的故事,来透视深圳特区的发展进程。

好看的纪录片,要有戏剧性的故事。客家人邬大姐是深圳35万“城中村”房东的一个代表。她家有一栋房子的6个门面出租、1到5楼的29间房出租,还有顶层两套共560平方米的复式房自住。夫妻俩和两个成了家有了孩子的儿子共8口人都居住在一起。邬大姐和老伴从小一起在南水村长大,青梅竹马结为夫妻。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先后成家,一个自己开店做小老板,一个在社区工作站工作。一家人生活得和睦幸福,其乐融融。

邬大姐是村里有名的“客家山歌王”,因为喜欢唱客家山歌,邬大姐联合村里像她一样的女房东们,组建了一个“南水客家山歌舞蹈队”,天天忙忙叨叨且有滋有味。

而邬大姐的妹妹40年前逃港,现在60多岁了,还在香港的一家酒楼里打零工,早起晚归非常辛苦,一家四口至今还租住在香港政府提供的一间50平方米的廉租房里。

我们通过镜头把生活在深圳的邬大姐一家,与当年逃港的妹妹如今在香港的生活现状进行对比,事实胜于雄辩,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深圳人的生活带来的巨变。

拍摄的过程是寂寞、琐碎而又妙趣横生、跌宕起伏的。我蹲守在邬大姐家里,像亲戚朋友一样出出进进,他们一家老小也跟我熟悉得几乎忘了摄影机在跟踪拍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尽量运用纪实的手法、家常的方式讲述发生在邬大姐家里的家长里短:有生活的温馨细节、有房东邬大姐的精神追求、有两个儿子希望搬离“城中村”和父亲的冲突、有两代人观念的撞击、有南水村的变化、更有对岭南文化的生动展现。作为编导,我力图通过一些出人意料且在情理之中的小细节来刻画人物,体现人物的个性,让细节成为放大了的小故事。

历史发生在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角落。伟人是历史,小人物也是历史。邬大姐一家的生活故事,真实地折射出改革开放中深圳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轨迹。

有人说,纪录片是把话藏起来说。我通过《房东》探索故事化纪录片的创作,领略到纪录片的魅力——有一天,会有一部小人物组成的历史,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的举手投足折射着时代的印记,而历史也因为那些细细碎碎的悲欢情怀愈发显得恢弘、悠远。

这是记录者坚守中瞭望的幸福。


二、体味生活的真实带来惊喜和感悟


作为纪录片的编导,我们常说“纪录片是以真实为底线,让镜头语言发挥记录现实和超越现实的功用”。而观众会认为,纪录片之所以好看,首先是它留住了现场、记录了真实,其次才是它的结构技巧和戏剧冲突。

在拍摄纪录片《他,就是袁庚》时,我首先尊重的是纪录的真实,然后才是在真实中追求韵味和内涵。

袁庚,探路蛇口,是改革路上摸着石头过河的先锋人物,是共和国不应该忘记的改革英雄。他在花甲之年出任深圳蛇口工业区掌门人,执掌蛇口的十几年里,袁庚突破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碎了“大锅饭”,引入了市场经济……他是充满激情的改革先行者。

如何表现袁庚的睿智和无畏?如何叙述他的改革精神和爱国情怀?如何让这位令人敬仰的老人在我们的镜头下既可敬又可爱?我们利用当地电视台的优势,长达十几年地跟拍老人的工作生活,积累素材。为了让片子精彩好看,我在叙事节奏和叙事方法上下了功夫。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个性,决定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一部片子也应该是这样。反映一个典型人物,主题怎样敲定?这将形成一部片子的基调。

因此,我们将纪录片《他,就是袁庚》全片分为《勇者袁庚》《智者袁庚》《谦者袁庚》三个篇章,和观众在同一平台上交流,避免居高临下的灌输和说教,让观众在我们一环扣一环的叙述中梳理脉络,从我们从容平实的镜头语言中来认识一位有血有肉、有精气神的老人,力求每一个节点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主题的定位,让我们找到了一个片子的个性所在、灵魂所在。

在《谦者袁庚》的章节中,我选择用一组袁庚老人在不同场合向不同的人一一敬礼的镜头,温暖的音乐中老人笑意盈盈、喃喃自语“向你敬礼”,那颤颤巍巍不断抬起的右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位可敬老人的谦逊风采和人格魅力。许多观众在看到这一画面时,眼睛里不由得噙满感动的泪水。这,就是记录的力量。

纪录片打动观众的是真实感。在拍摄人物纪录片的时候,要使人信服,就要拿出事实来,用事实说话。但用怎样的事实说话,怎样用事实说话,却考验着编导的智慧。

纪录片透过镜头叙事至关重要。用事实说话,指的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寓观点于事实中,通过精心选择的事实,反映编导的所思所想。我们在摄制《他,就是袁庚》这部纪录片时,充分领悟到了这一点,同时也切身感受到了记录的魅力是真实。

作为记者,我格外自豪。因为我所从事的工作,比任何人都更有机会贴近生活的真实,发现它们、触摸它们、感受它们、记录它们,并拍摄成纪录片,为那些没有机会贴近事件或人物的人们留下一份礼物——体味生活的真实带给我们的惊喜和感悟。


三、热爱,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信仰,也可以成为生命的力量


当记者20多年,常常被人问起:“怎样才能做个好记者?”我就借用一名资深记者的话回答说:“记者要像侦察兵,要有洞察力;记者要像特种兵,有强大的执行力;记者要像超级计算机,有搜索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记者要像法官,能在复杂和矛盾中理清思路,分析和判断出事情的来龙去脉。总而言之,一名优秀的记者就是要具备好奇心!”长期从事纪录片创作,也时常被实习生问道:“怎么才能拍出一部好看的纪录片?”我会告诉他:“当目光停留时,请聚焦!”

许多时候,话容易说,但要真做成事儿,记者除了好奇心,更多需要的是耐心和定力!特别是拍摄纪录片!

2015年,“互联网+”成为最热的词汇。可是,“互联网+”在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里,它到底与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我开始思考这一话题,并琢磨着如何“以小见大”地来展现。

在深圳蛇口的一个老渔村与新锐青年聚集地的南海意库交界的路口,有一家不起眼的小面馆——武汉热干面馆。因为离我们电视台只有几步路,所以我经常在这家只有六张小台的面馆里用餐,慢慢就和开面馆的斌哥和小盛小两口熟悉了起来。

常来常往,我发现一直生意还不错的小面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即使是用餐高峰时间段,客人也是稀稀拉拉的。门店生意的下滑,让夫妇俩有点坐不住了。

我看着小两口着急;看着小两口想辙儿;听着小两口斗嘴吵架;听着在蛇口网谷工作的小IT顾客为面馆老板出谋划策;听着小两口嘴里开始蹦出"互联网+"等新的网络词汇;看着店里开始新添置电脑、智能手机、路由器等电子产品;注意到不同网络平台的业务员开始频繁地出入小面馆.......

我觉得越来越有意思了!产生了拍一部小面馆纪录片的想法!我意识到“互联网+”对小两口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想记录这个过程,展现这个过程,用真实生动的镜头,通过小面馆的故事告诉大家:“互联网+”是如今这个时代最大的民生,更是巨大的生产力。

这次,我再一次采取了蹲守在这个不到15平方米的小面馆里的做法。早中晚,不同时段,我不时地会出现在小面馆的一角,观察、捕捉、记录,对眼前发生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我和摄像的密集出现,让小两口、小面馆的常客都开始熟悉、甚至忽略我们镜头的存在。

我们记录小面馆的人来人往,我们收录小两口为了生意的斗嘴,我们把小面馆的琐碎和热心顾客的你一言我一语都一一呈现……这次,我就是想透过小面馆这个“点”,展现“互联网+”是什么?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有关系吗?

作为记者,我们是记录者,更是思考者、实践者。纷繁的采访经历,容易让一个记者慢慢变得职业化,把采访当做任务,到场问了该问的问题就想溜,拍到想拍的镜头就想走,慢慢就会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模式化操作的机器。如此这般,往往拿不到精彩的素材,也跟拍摄对象产生不了共鸣。特别是拍纪录片,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拍摄中,我们发现电子商务的兴起,对实体店冲击很大,但是市场上突然涌现出的专门负责配送的物流平台,却帮了生意量不断下降的小面馆的大忙。小面馆加入互联网服务平台,就等同于多开了家网店,Wi-fi的顺畅与否,直接影响生意。一部智能手机似乎就解决了千家万户的用餐点餐需求。小面馆里不时响起的“你有新的订单”,让忙碌的小两口充满了希望。

以前开饭店,只需开门迎客,自会有消费者来吃饭,而现在即便你一天24小时营业,也未必能有多少顾客。像饿了么、百度外卖、到家美食会等订餐APP雨后春笋般出现。当“互联网思维”落地成为行动的时候,商机无处不在。

小面馆就像是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鲜活的“互联网+”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面对变革,作为纪录片工作者,我捕捉到了小面馆的老板刚开始面对“互联网思维”的不适应和抵触,以及接纳后的如鱼得水。透过镜头,我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互联网+”真的不仅在改造和升级传统行业,也正在走进千家万户,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纪录片《小面馆的互联网+》,朴实的叙述中透着时代的体温。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用手中的镜头和笔,真实地记录并勾勒着百姓生活的蓝图,以及时代对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冲击。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荣幸!

20多年来,我主创的多部电视纪录片曾荣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中国电视纪录片“最佳创意奖”、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精品奖”“广东省宣传文化精品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等等,17次获得“深圳新闻奖”一等奖……我是幸运的。面对心中的电视理想,我行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采制着鲜活灵动的百姓故事,兴致盎然。因为热爱,我乐此不疲。

20多年来,我在记者的岗位上,既磨砺着自己的锋芒,也冶炼着自己的韧劲,在保持青春热血的同时,也让自己多了几分沉静与成熟。我用热情丈量着走过的每一段历程,也用才情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创作。热爱,真的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信仰,也可以成为生命的力量。

记录的生活,生活的纪录,感恩所有的遇见!

编辑:刘晓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