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质检中的典型差错与新技术应对

报纸质检中的典型差错与新技术应对

作者:谭宇宏 深圳报业集团新闻业务管理部新闻阅评员  2018-07-31 11:03  新传播    【字号:  

  提出数字化采编时代报纸质检工作的应对之策:充分用好新技术,用机器来查比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用人脑来校是非。

关键词:报纸 编校质量 典型差错 新技术 堵漏


我国首次全国报纸质量抽查始于1991年。2000年起,全国性报纸大普查形成定制,由此展开的配套奖惩措施也更加完善,在质检中零差错的报社受通报表扬,表现不好的则通报批评,出现严重问题的报社被勒令整改,甚至吊销刊号。日前,2017年两项全国性的报纸编校质量大抽查结果揭晓,它们分别是“全国百家报纸编校质量抽查”和“2017年部分重点报刊编校质量抽查”。深圳报业集团四主报中的深圳特区报在后一项抽查中质检结果良好,差错率0.164‰,位列报纸“百强”;人民日报等6种重点报纸差错率为0,南京日报差错率为0.008‰。

本文将探讨数字化采编工作中容易产生的典型差错,及一线采编人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充分运用新技术来降低差错发生率。


一、充分用好新技术,用机器来查比对


当今主流新闻媒体全部采用数字化采编,大到中央厨房、大数据运用,小到无人机、写稿机器人“上岗”等都不算稀奇事。新技术带来高速、快节奏、海量信息、多媒体竞争的同时,也让报纸传统的审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清代段玉裁将校雠概括为:校异同,校是非。这六个字也是现代校对基本要义。

以往办报的流程是手写稿件、铅字排版,审校重点在于校异同;进入数字化采编时代后,报纸审校的主要工作则成了校是非,这其中大部分是因为电脑操作失误造成。比如常见的有拼音输入法误录、删除或粘贴时失误、无意中碰触光标移位、网络传输中出错等等。这些依靠校对软件很多查不出来,基本要靠编辑或审读联系上下文语境,才能推敲出正确用词。

从深圳报业质检中发现的典型差错来看,拼音输入法造成的误录占多数。比如某报一篇谈基层治理经验的消息中有这么一句:社会治理重心不断下移,擅用、活用社会组织……文中的“擅用”应为“善用”。又比如某报见报稿中出现“形成事前预防、始终检查、事后查处相结合的长效监督机制”……这里,“始终检查”应为“事中检查”,文章才能通顺。再比如某报一篇经济新闻:通过供给制改革降低企业杠杆取得成效……文中的“供给制改革”应为“供给侧改革”,这类错误不胜枚举。更离奇的错误还经常发生在报纸转文时,掉句、掉段偶有发生,各媒体严格遵守三审三校等规章制度,但仍难杜绝差错发生。

为此,深圳报业集团各媒体开足脑力想点子,运用新技术来帮忙堵漏,卓见成效。最普遍的做法是微信组群,互相校看,鼓励相关人员微信看版、纠错,尽量把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

深圳晚报充分用好采编系统,鼓励记者远程“监控”大样,深夜盯稿、盯版,这成了一条不成文规定,实践证明,多次揪出了编采中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差错;晶报在党的十九大期间,克服审校人员偏少等实际困难,鼓励跨部门互校互看稿件和版面,不仅降低了差错发生率,还提前预警了兄弟单位重要来稿中的错漏,成绩斐然。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他们继续坚持这一制度,高规格高标准查错校错,尽一切可能从源头上杜绝差错发生。

2018年年初,深圳报业集团全媒体调度与监控中心一期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全国两会期间进行了首场实战“练兵”。从长远来看,全媒体调度与监控中心的成熟运用,将在提升报纸质量、减少差错、加强监控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比如用好记者单兵连线板块,音频视频采访文图直接传送入库,可以减少输送环节出错;利用音频技术开发语音功能,记者写稿后可戴上耳机,“听取”自己的稿件,这相当于新型“唱校”;将校对环节贯穿到采编发的每一个环节,诸如记者、编辑、主任、值班老总等,每一道采编口均对稿件分层校对,从源头上减少差错的发生;充分运用大数据和图文抓取,对敏感关键词进行重点校对;大屏实时监控采编进程,值班人员发现差错及时提醒……上述种种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克服目前审校人员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校对软件相对落后等困难,用好用足机器在核查比对“快”方面的优势。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用人脑来校是非


一些媒体报纸质检中发现的更多问题是记者编辑对新知识新提法了解不够、用词用字存在滞后现象,这反映出一线采编人员的学习能力亟待加强。从工作管理出发,建议各媒体抓紧队伍建设,加强采编业务培训,建立编采及时反馈机制,日积月累,消灭瑕疵,这个讲究“慢工出细活”。

2017年一些媒体多次质检中发现的典型差错有:

1.多家报纸还在用“一带一路”战略等过时提法。按照《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2016年7月修订)》②里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禁用,应改为“‘一带一路’倡议”或“‘一带一路’建设”。

2.某报要闻版中对人大常委会概念不清,出现“本次常委会议”“本次常委会”两种表述错误,正确名称为“本次常委会会议”。

3.某报曾出现“各地驻外使领馆”的错误提法。驻外使领馆前应是“我”或“中国”。这里应去掉“各地”。

4.某报在报道深圳绿色人居时,出现数字差错:“在1953平方公里的深圳地界”。质检老师查证指出,新华社稿件中,深圳面积为“1998平方公里”。

5.某报的公文中仍出现“龙华新区”的提法。早在2017年1月7日,龙华区正式揭牌,由新区升格为行政区,所以,正确名称应为“龙华区”。

6.抽查发现,2013年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没有得到认真执行,45个已“转正”的异体字,采编人员对它们的知晓度不高。报纸上依旧用“趟水”“戮力同心”,没有用符合用字标准的“蹚水”“勠力同心”。③

以上种种,反映出采编人员职业素养的不足。报纸是展示文字工作者水平的一个平台,以往的新闻实践经验表明,新闻工作者要做杂家,涉猎要广,各方面均懂一二,也要做某一领域的专家。年轻采编人员入得门来,最要紧是静下心来钻研业务。以人民出版社两任“王牌校对”白以坦、吴海平的经验来说,负责《毛泽东选集》校对工作的白以坦之所以能做到“百万无一失、万万无一失”,靠的就是不糊弄,别人午休时间,他在一字一句地唱校。吴海平的经典纠错例子也有不少,校《恽代英全集》,文内有句“了却向平生之愿”。一般人都会去掉“向”,改成“了却平生之愿”,吴海平却觉得不对。他翻遍各种词典,终于找到一个生僻成语“向平之愿”,指子女婚嫁之事,对照原文语境,此处该去掉的是“生”字。④这两位大国“工匠”给人的启发是,机器在比对、核对方面会占优势,但在“校是非”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发挥作用。记者编辑的基本功靠的是日常积累加“实战”经验,碰上不懂的,多翻翻工具书解惑,慢功夫有慢的好。

从报社层面来讲,建立编采及时反馈机制,第一时间公布差错,随时更新,随时堵漏,这个做法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深圳报业集团多家报社坚持值班老总“夜班留言”,这既是一种业务学习形式,也是办报传帮带的经验之谈。


三、结语


总之,语言文字规范是办报的一项硬性指标,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中增加了报纸质量检查的内容,加强了监管力度,这是一项进步。⑤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日前就集团2017年第四季度的报纸质检报告作出批示:“各报的差错率要尽可能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以确保报纸的编校质量稳定向好。”这就要求我们强化责任心,从思想、制度、技术等方面下手,切实把报纸质检工作抓出成效来。


注释:

①曹小杰.我国报纸质量检查三十年回顾[EB-OL].人民网-传媒频道2009-05-07.

http://media.people.com.cn/GB/137684/9256552.html.

②新华社.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2016年7月修订)

③国务院.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年颁布).

④新华每日电讯.王京雪,李坤晟.出版界“校对王”吴海平:“校对王”有多神奇 其实就是不糊弄[D],2017-04-14.

⑤新闻出版总署.报纸出版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2号,2005年9月20日通过).

编辑:刘晓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