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闻标题制作中的乱象及防治办法

当前新闻标题制作中的乱象及防治办法

作者:刘保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2018-07-31 11:03  新传播    【字号:  

  新闻标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十大乱象:一是歪曲事实,恶意篡改;二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三是低级庸俗,有失公德;四是无中生有,有意造假;五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六是欠缺准确,不够客观;七是故弄玄虚,玩弄噱头;八是简化不当,引起歧义;九是胡乱忽悠,蒙骗读者;十是因果矛盾,让人费解。要解决新闻标题乱象的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防治:一是加强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二是组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三是严格把好关口,开展好标题评选活动。

关键词:新闻标题 乱象 防治办法


人们对新闻标题的作用、特点,使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常见的有:“文章的眼睛”,报纸的“广告”“窗户”“索引”。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题好一半文”。只有锤炼出一个让人“一目了然”“一语中的”“一见倾心”的标题来,才能吸引读者一路将新闻看完。如果新闻标题不是像名姝迷人的眼睛那样水灵灵、炯炯有神、赏心悦目,而是直勾勾、呆巴巴,则会使人兴味索然,甚至望而生畏。

“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见汤姆森基金会编著《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现在,新闻资源竞争异常激烈,许多新闻媒体改头换面、不断包装,力求推陈出新,势必对新闻标题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翻开现在的报纸,所见新闻的标题都不能令人满意。一些空洞华丽、乏味冗长、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的标题屡屡见诸报端;一些晦涩难懂,不通俗,不大众化,看后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标题,令读者望而生畏。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新闻标题不仅没有起到“题好一半文”的作用,反而削弱了新闻事实的价值,降低了报纸的质量。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失去读者,对报纸的品牌形象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反之,一些报纸为了追求标题的视觉冲击力、渲染力,过于夸张,文不对题,剑走偏锋,有失新闻的真实性,也同样给读者带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因此,掌握新闻标题制作中常用的技巧,克服新闻标题中常见的毛病,巧妙点好这个文章的“眼睛”,使它更具“勾魂”魅力,无疑对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和报纸的“卖点”,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新闻标题制作十大乱象


当今已经进入“速读”时代,受众阅读的速度很快,属于刷屏式的快读,大多数受众往往是扫一眼标题,感兴趣的读下去,没兴趣的一翻而过。于是,一些媒体为了适应读者快餐式、浅阅读的特点,不惜利用断章取义、歪曲事实、耸人听闻的办法来制作新闻标题。伴随着“标题党”的出现,于是在一段时期以来,媒体在新闻标题制作上,出现了一些乱象,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新闻标题制作都有哪些乱象呢?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十个方面。为便于加深读者印象,每个问题举3个例子来说明。

(一)歪曲事实,恶意篡改

例如,环球时报的《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一文,腾讯网在转载时,将标题篡改成《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民众应理解》。腾讯网制作的这则标题,在原文中并没有出处。显然这则标题歪曲事实,误导受众。

北京晚报的《北京男篮“屠杀”对手》一文,文中并无“屠杀”二字。将一场力量悬殊的比赛说成是“屠杀”,虽然加了引号,但也属于歪曲事实,恶意篡改。其他媒体用“战胜”“大比分战胜”就比较准确,符合事实。

新京报的《九岁的打工者》这则标题,让人非常惊讶,竟然有人无视法律让九岁的孩子打工。真的有人不顾未成年人保护法雇用童工吗?仔细读完全文内容后发现,标题中的九岁童工,是他母亲怕孩子在她工作单位白吃白住,老板不高兴,就让孩子放学回来做完作业后帮助干点活,活也不重,不会累着。可见,这是一则歪曲事实,题文不符的标题。

(二)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例如,《专家称地沟油不可能流回餐桌》(有多家报纸刊登这条标题),实际情况是:

专家解释说:“我不是说地沟油不可能流回餐桌,而是说每年300万吨不可能。”

又如,《北大教授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某报)。实际情况是:北大原校长周其凤的原话是在肯定美国教育的同时,指出一些问题而已。

再如,《冯小刚:逗乐就能上春晚》(北京晨报)。正文中写冯小刚提出上春晚的条件有三个,而标题只标出一个,显然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三)低级庸俗,有失公德

例如,《李天一他妈的要求高,律师不干了》(聊城晚报)和《李某某他妈的舆论战》(上海《新民周刊》),这两例标题中的“他妈的”是骂人脏话,虽然标题指的是李某某的母亲,但尽显低级庸俗。

又如,《死神之吻——巴西夜总会大火,233人死亡》(法制晚报)。发生大火,烧死那么多人,还用“死神之吻”来调侃,这实在是缺少公德和人文关怀。

(四)无中生有,有意造假

例如,《老汉开房见网友遇到儿媳妇》(原载黑龙江晨报,后被多家媒体转载)、《这个村,有一半都是我的娃》(原载《南风窗》,后被多家媒体转载),这两则标题,后经查证,完全是无中生有的假新闻。

新华社在《依法惩处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害群之马”》报道中,列举了《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武汉大三女生求职时被割肾》《玉溪将发生8.6级大地震》《海南支教女学生被灌醉轮奸》等文,经网信办查证均属谣言。

(五)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例如:《我国几年后将成为肺癌第一大国》(京华时报)。细读正文,是第六届中国肺癌南北高峰论坛上,一些专家分析发生肺癌的主因,以及对吸烟致13种癌的情况。专家强调:“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预计到2025年,我国肺癌病人将达到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可见,我国成为肺癌大国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可能,并且是有前提的。标题说“我国几年后将成为肺癌大国”是肯定语气,显然不准确,有断章取义、危言耸听之嫌。

又如,《部分官员包养情妇成风》(北京晨报)。实际是少数贪腐干部包养情妇,标成是“部分官员”,显然夸大了贪腐官员的数量,把少数说成是“成风”,夸大其词。

再如,《平安夜北京复仇》(京华时报)。把一场普通球赛的胜败标成“复仇”,显然是耸人听闻,过度渲染。

(六)欠缺准确,不够客观

例如,《李克强在泰国推销中国高铁》(新京报)。新华社通稿的标题为《李克强与英拉共同出席中国高铁展》,正文中未见“推销”二字,把参加一个展览说成是“推销”,显然不够准确。

又如,《王健林成中国首富》(法制晚报)和《李彦宏成中国第一首富》(北京日报)。中国除内地外,还包括港澳台,中国的首富应是香港的李嘉诚才准确。

再如,《和解有功,治国无为》(新京报)。标题中说曼德拉“治国无为”不符合事实,不能把南非存在的政治腐败、贫富分化等问题,归咎于曼德拉个人,这样不够客观公正。

(七)故弄玄虚,玩弄噱头

例如,《朝阳医院 医保系统闹“罢工”》(法制晚报)。实际情况是该院电脑结算系统的一次故障。题上的“罢工”两字虽然加了引号,但还是让人误解为一起严重的群体事件,若发生在首都北京,则影响很大。将一次电脑系统故障说成是一次“罢工”,显然是故弄玄虚。以“罢工”为噱头标题是标题党的做法,不可取。

又如,《解放军首派实兵到美国本土》(北京晚报)。实际是一次军演,标题没有表述此次军演的实质内容和意义,却玩弄“派兵到美国本土”的噱头,既不严肃,也不符合事实。

再如,《奥运冠军肖钦原女友被判无期》(京华时报)。正文中说,肖钦和这位原女友王媞只相处很短的时间,而且是多人之女友。她的犯罪和肖钦并无直接关系。标题中把她的众多男友中挑出一个已不是男友关系的奥运冠军来,无非是借奥运冠军作噱头进行炒作,夺人眼球。

(八)简化不当,引起歧义

例如,《人大要求副处长以上干部交护照》(京华时报)。标题中的“人大”是指“中国人民大学”。在当前全国反腐的强烈氛围下,如果读者不细看正文,容易将“人大”误解为“全国人大”。

又如,《财政部官员受贿获无期》(京华时报)。这个标题过于笼统。“财政部官员”一词涵盖面广,容易引起该部工作人员的反感,因为获刑者毕竟是陈标一人。其他媒体的标题是《财政部一处长受贿被判无期》就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再如,《高校毕业生抢银行》(北京日报)。猛一看标题,读者以为是一起群体性犯罪。看内容才知道罪犯是一个人。标题中为吸引眼球故意省略“一”字,造成读者误解。

(九)胡乱忽悠,蒙骗读者

例如,《元旦春节均不放假》(新京报)。读者一看标题大吃一惊,为何元旦春节均不放假?细读全文后才发现“不放假”是指集中冬训的中国女足。如此忽悠读者,蒙骗读者,实在是不应该。

又如,《三城区今年可享无尘暖冬》(北京日报)。正文中说:今年北京三城区(指东城、西城、石景山区)由于实现了煤改气,居民今冬也将只有暖冬,没有烟尘。没有烟尘难道就无尘了吗?“尘”还有施工扬尘、清扫马路的灰尘,其他区域被风吹来的各种灰尘,还有汽车排放的烟尘。可见,“无尘暖冬”明显是在忽悠、蒙骗读者。再说“暖冬”也不完全由“烟尘”所决定。

再如,《空军大院:刘亚楼的儿女最抢眼》(北京晚报)。刘亚楼是开国上将,是空军原司令员,他的儿女现今如何,自然十分引人关注。可是读完全文后发现,文中只写了几句刘亚楼儿媳之事,关于刘亚楼的儿女一个也未涉及。看完报道让人有被忽悠、被蒙骗的感觉。

(十)因果矛盾,让人费解

例如:《大四男生因“挂科”杀两卖淫女获死刑》(新京报)。标题中把杀人原因说成是因“挂科”,显然理由不能成立。或许杀人犯自己这样供述,但报纸报道时不应认同。

又如,《朱婷越强势,河南队越尴尬》(新京报)。从题面上看,河南女排的“尴尬”是朱婷的强势所造成的,只有朱婷不强势河南队才不“尴尬”。但从正文看,河南队“尴尬”的原因是队中其他队员技术水平不高,临场发挥太差所致。可见这是一则因果关系矛盾,让人费解的标题。

再如,《淫雨霏霏,霾雾蔽日》(新京报)。当日全市并未下雨,何来“淫雨霏霏”?可见标题成了无因之果,太离谱了。


二、从三方面入手解决新闻标题乱象


新闻标题乱象所造成的影响是很不好的,危害也是不可小觑的。它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传播效果。要解决新闻标题乱象的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防治。

(一)加强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

新闻标题上发现如此多的乱象说明了什么呢?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吗?不排除。但最重要的是有关采编人员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上出了问题。新闻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素养,这是新闻工作的性质、职责所要求的。党的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它要求准确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并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新闻工作者肩负这一光荣职责,不仅要有较高的路线政策水平、坚定的理想和严格的纪律,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切实做到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团结协作、严守法纪的新闻职业道德。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党的各项新闻宣传工作任务。

对此,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说:“培养一名记者,首先要培养记者的素质,培养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强的党性,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性格。记者首先是一个政治工作者、党的工作者,这并不是说让记者直接做党的工作、政治工作,而是指记者要关心大局,要时时刻刻把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一名记者首先要具备这个品质,要同党、同国家、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齐上阵,记者看到党的事业和利益受到损害、祖国的形象受到玷污、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失会心痛,并奋起捍卫,一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热爱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记者首先应当具备的素质。”

(二)组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新闻工作面对整个社会,它的宣传报道对象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所以一个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广泛涉猎各学科、各门类知识,具备全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制作新闻标题,涉及语言学、新闻学、美学、史学、哲学和逻辑学等。制作者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对社会的观察分析能力。

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都在致力于改革创新。但这种改革创新,必须要坚持正确方向,按新闻规律办事。新闻工作者要想及时识别新闻、准确判断新闻、真实描述新闻、深刻分析新闻,就必须自觉地养成学习的风气,通过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工作能力。相应地,新闻机构也要针对自己承担的任务,在员工中建立起学习的制度,组织好各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新闻从业者的知识水平。若想了解更多如何制作好新闻标题的内容,可参阅笔者编著的《新闻标题制作技巧百家谈》一书(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三)严格把好关口,开展好标题评选活动

媒体要加强采编工作的制度建设,记者、编辑、部主任、总编或主管,必须做到人人把关、层层把关,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写、编发好每一条新闻,特别是要制作好新闻标题。对于突发事件、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敏感话题、对于稀奇古怪的消息,在标题制作的过程中,就必须慎之又慎,既要有瞻前顾后的目光,又要有敢说敢当的果断;既要有很强的组织观念和组织纪律,又要有审时度势勇于负责的胆识和魄力,应坚决克服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无中生有、有意造假、以题害文、题文不符。坚决摒弃把低俗当情趣、把油滑当幽默、把篡改当翻新、把痈疽当宝贝等错误做法。对有害于受众身心健康的精神垃圾,一定要高亮红灯,拒之门外,真正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靠忽悠欺骗受众的“标题党”应受到唾弃。此外,还可以开展好标题评选活动,实行奖罚分明,好标题的制作者给予奖励,差的标题要给予批评教育,甚至扣罚奖金、业绩工资等。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精心制作新闻标题,认真阅稿,慎重下笔,务求准确、鲜明、生动,切实把好新闻标题制作关,标题乱象是完全可以治理好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真”。毛泽东同志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笔者相信,只要认真撰写,认真把关,精雕细琢,一批形象传、夺人眼球的好标题会呈现在受众眼前的,让我们共同期待。

编辑:刘晓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