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难之处“求新求变”

在最难之处“求新求变”

作者:余治国 深圳新闻英才、深圳广电集团新闻中心首席评论员  2018-07-31 11:01  新传播    【字号:  

  在自媒体崛起的时代,电视作为大众主流媒体,如何在事实报道的基础上,提供有水准的价值判断,既是职责所在,也是生存之道。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媒体人作为新闻记录者、社会守望者、历史书写者的身份不会改变,传递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秉性不会改变,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也不会改变。

关键词:电视 时政新闻 创新 评论 余治国观察


工作中的作者余治国。


回顾入行近20年,感慨颇多。

曾经,我是一名偏娱乐的记者。在刚刚跨入新世纪的一段职业时间里,我亲眼见过某黄土高坡系歌手在深圳体育馆休息室,用极其难以置信的语言将南方都市报记者骂得体无完肤。我也曾经在“华表奖”现场,由于问题遭到误解而被徐帆老师怼得哑口无言。不论哪一刻,都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时政新闻记者,甚至成为时政评论员。

新闻工作,对我最初是概念化的,以为就是相对稳定的工作,同时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职业感觉和荣誉感。走进新闻口之前,一位资深前辈意味深长地提示我:当心,别过两年干废了。电视口有一个内部流传的“歧视链”。就画面语言的能力而言,拍纪录片的自认压过广告拍摄的一筹,做广告的又瞧不上拍专题片的,最后大家一致看不上做新闻的。因为,新闻画面语言很容易单调,很容易过关,也最容易就此沉沦。


一、做时代的记录者


带着敬畏新闻工作与纠结画面语言能力下降的“两种忐忑”,我开始了新闻职业生涯。

刚进入到新闻中心,才发现到处都是“大神”。负责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一个个记者出神入化、如火如荼,每一个新闻都似乎信手拈来。当看到一篇篇文从字顺、言之凿凿的稿子,往往让我这个菜鸟目瞪口呆。咋写出来的?咋这么快就写出来了?这让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行当都有自己的门道,都有属于这个行当的高水平境界。

曾几何时,我也以为时政新闻就是“党八股”“老三篇”,把领导每个活动报道好,似乎就万事大吉。但当看到当时央视《东方时空》等媒体的同行,用一篇篇铁肩担道义的新闻报道广泛影响社会时,又觉得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很快,历史给了我们这一代新闻人机会。特别是强势崛起的深圳电视新闻人,舞台更大。世纪之初的SARS疫情、举国悲痛的汶川大地震、云南边境武装冲突、巴拿马籍油轮起火等危险性报道任务,我们抢在同行前发回一线的报道;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新中国60周年大庆、中国嫦娥系列卫星发射、青藏铁路线开通、中国海军多国阅兵仪式、香港回归十年庆典等重大场合和历史节点上,我们努力做出让人印象深刻、有广泛影响的新闻报道。


二、做有温度的时政新闻


新闻是在进化的。新闻的理论和原则,可能经得起岁月考验,但新闻的表达方式却需要与时俱进。对于商业人士而言,如果你对市场上的一种供给和服务不满意,那么你的商业机会就来了。这一感触对新闻同样有效。如果你对某种新闻不满意,那么你努力的方向就有了。

传统时政新闻,就汇聚了一定的“不满意”,也恰恰是我们这一代新闻人努力的方向。在从事时政新闻初期,我也意识到时政新闻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何在时政新闻中发掘富矿呢?举一个八年前的例子。当时,深圳主要领导,按惯例会在年底会见一次沃尔玛中国区总裁。我作为时政记者要报道这次会见。按常规,此类新闻会有长度限制,一般按照礼节性会见处理。新闻主要是表明深圳官方对外资投资企业的支持态度,以及把中国区总部放在深圳的一种特别礼遇。但是我发现,会见主宾是沃尔玛全球总裁,名单中没有中国区总裁。因为不久前,沃尔玛中国区总裁刚刚因为青岛分店过期食品事件引咎辞职。在现场,坐在来宾第二位有一个新面孔,我上外文网站一查,发现这位是沃尔玛刚刚从澳大利亚一家企业挖来的高管,准备担任中国区总裁,但是因为工作签证还没有下来,所以只是内部宣布任职。

电视新闻创新,不仅文稿要变,拍摄思路也要改变。经过我和摄像的沟通配合,一条“长相”跟以往不大一样的时政新闻出炉了。《某某领导会见沃尔玛全球总裁 沃尔玛中国区总裁首次在深圳亮相》,新闻中不仅有时政会见内容,同时链接了沃尔玛中国换将的背景和过程。让一条礼节性会见,具备了重要财经新闻的属性。

再比如,五年前,广东省委主要领导调整,胡春华同志接任汪洋同志,任广东省委书记。此类新闻有严格规范,一般是中组部宣布中央决定,提出对汪洋的履职评价,并介绍胡春华同志情况。然后,汪洋同志要表态,胡春华同志发表讲话。我当时恰好负责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时政新闻的报道工作。面对这样一个重要新闻消息,我们深圳卫视该如何处理?特别是如何站在深圳角度处理好?

最后在领导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推出了一篇有广泛影响的新闻报道:《汪洋卸任粤书记 胡春华接棒》。报道从汪洋一袭中山装步入会场开始,对于传统新闻表述语言进行了时代化处理,既严格按照时政规范来,又努力靠近传播规律。特别是点出这两位领导曾经与深圳发生过的交集。这则新闻无论是画面语言、文字表述、背景介绍,都应该算开辟了一种电视新闻报道的新风尚。

正是这种求新求变的意识,逐渐地让我们能够在国内新闻同行中,渐渐地变得不一样,变得更加有影响力。


三、做有观点的评论节目


在自媒体崛起的时代,电视作为大众主流媒体,如何在事实报道的基础上,提供有水准的价值判断,既是职责所在,也是生存之道。梁晓声说:媒体是社会的“复眼”。那么新闻评论,便是媒体的复眼。

从2013年开始,我步入新闻评论领域,推出“余治国观察”专栏,主攻时政新闻评论。在当时省级卫视新闻媒体中,算是开先河。当时,民生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已经风生水起,产生了一批享有盛名的评论员。但时政评论领域,从事的业者不多。我们也是希望在电视时政评论领域,闯出一片天,增加一种颜色。

“余治国观察”栏目的设计初衷,就是以个性化语言,常态化地点评阐释国家、广东特别是深圳的重大决策和施政理念。栏目迄今已推出评论500多期,多次获得广东省委、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点赞,并受邀走进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学府与海内外师生座谈交流。栏目还成为境外大学研究国内舆论话语变迁的案例之一。

价值观决定了节目的定位和风格。媒体人陈虻有一个关于“坐标系”的理念,他把媒体人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称为思维的“坐标系”,认为一个栏目或者一个记者,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强调由此出发,找到独特的定位,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把深圳的城市角色注入了评论,为改革呐喊,为高质量发展发声。我们重点关注深圳,同时在重大场合发出代表特区的声音。

经过五年探索,社会各界、媒体同行对栏目给予热情肯定,我们也诚惶诚恐。相对于电视新闻人追求的使命,相对于深圳这个城市而言,我们做得很不够。一直以来,广电新闻人有一种强烈使命感,为深圳这个伟大的城市发声,把深圳的故事讲好,千方百计把改革开放的形象树立起来,努力让我们新闻的质量水平与这座城市的发展质量相匹配。

新闻,毕竟是理想主义者的工作。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媒体人作为新闻记录者、社会守望者、历史书写者的身份不会改变,传递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秉性不会改变,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也不会改变。我们的探索,其实刚刚开始,需要攻坚的,还有很多很多……

编辑:刘晓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