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故事化写作的新闻学分析

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故事化写作的新闻学分析

作者:汪苏华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副教授  2018-07-31 11:04  新传播    【字号:  

  新闻故事化写作是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产生的,其滥觞可追溯到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写法;20世纪末被引入我国后又有了新发展。它是一种优良的新闻写作方法,具有明显的长处;但又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带来负面效果。正确认识与使用这一写作方法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地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和可接受性。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写作 故事性 戏剧性 人情味 传播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深入和新闻传播业内部新闻竞争的加剧,各新闻媒体纷纷在报道形式、报道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进,以求增强传播效果。新闻故事化写作便是这种探索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新闻故事化写作由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在提高我国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可接受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部分新闻从业者没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一写作方法,在新闻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良写作方法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正确地认识与运用它,显得十分必要。


一、新闻故事化写作溯源


新闻故事化写作的滥觞,当追溯到美国的《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创刊于1889年,是美国一份侧重报道财政金融新闻的全国性报纸,其读者对象主要面向大资本家、高薪经营管理人员、股票市场投资者,很多教师、学生、家庭主妇、专业人员和政府官员也是《华尔街日报》的读者。为了吸引读者,该报探索出一种新的、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新闻写作方法——“华尔街日报写法”。这种写法的基本特点是,新闻报道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通过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着再详尽地报道新闻事实及背景,深化报道主题;在报道结尾处,重新回到开头提到的故事或人物上来,呼应开头,并进行主题升华。①

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形象生动,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由一位外国记者采写的报道《阿富汗新政府拟恢复遭塔利班破坏的教育制度》,就是采用这一写法写成的。报道的导语部分介绍的是一位教师的不幸遭遇:“55岁的R靠在喀布尔市场上推车送货养家糊口,而在此之前,他曾是一名待遇不错的教师。在4个月都没工资可拿的窘况之下,他不得不放弃教师生涯,改行当了一名推车送货人员。”接着进行过渡,引出报道的核心内容:塔利班组织破坏教育制度,新政府拟恢复被破坏的教育制度。接下来,报道以较多篇幅,有观点有材料地展开上述内容,介绍塔利班对教育的破坏、新政府对塔利班教育制度的看法及对今后教育制度的希冀。在结尾处,报道又回到导语中提到的人物R上来,指出R对未来教育制度的发展状况充满期待,写道:“在新政府接管喀布尔后,R去了教育部,说他可以教新的科目,于是他被留下来了。他说:‘我希望今后的情况会有所好转。’”

当然,“华尔街日报写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新闻开头所选取的故事能否与新闻事件存在本质联系、是否会以偏概全地歪曲新闻事物的本质,等等。但是总的来说,这种写法强调写人物和现场,强调增强报道的可接受性,与我国新闻界所提倡的“三贴近”报道原则是一致的,对于改进新闻写作,提高报道质量,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应该指出,在我国近代报纸上,也有一些以叙说故事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新闻报道。但是,这类报道,类似于现在的现场短新闻,报道的是一件短小而有趣的事件,与华尔街日报写法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新闻故事化写作浪潮在我国新闻界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新闻改革和新闻写作改革风起云涌,势不可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西方新闻理论和新闻写作理论的影响下,一股“新闻散文化”“写散文式新闻”的新闻写作革新浪潮开始席卷我国各级各类新闻传播媒介。一时间,散文式新闻、故事式新闻、调查性报道、体验式报道、深度报道等新闻体裁,以及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多种修辞手法写成的新闻,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报刊、通讯社等媒体上。各地的都市报除了大量刊登这类报道外,还相继推出故事性新闻专栏。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广播电视台,也陆续推出以讲故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栏目、节目和板块。有人这样评价说:“新闻故事化写作”是20世纪末叶以来我国新闻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应该指出,此时我国广播电视媒体所采用的新闻故事化手法,比华尔街日报写法更进一筹。华尔街日报写法只是在新闻报道的开头以一个与新闻主题相关的小故事引入,新闻的主题并非是报道该故事,而是报道更加宏大的新闻事件。而我国广播电视媒体所采用的新闻故事化手法,其特征则表现为:整篇报道或整个节目所述说的内容,就是某个有新闻价值的故事。故事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和核心。这种写法,既是对华尔街日报写法的发展,也是发挥广播电视媒体传播优势的创新之举。

将新闻事件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效地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接受性和吸引力,明显地增强了广播电视媒体的收视(听)率,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例。1996年5月17日开播的《新闻调查》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经办的深度新闻评论类栏目。它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以对个案的故事化叙述呈现事实,将被报道的事实通过设置悬念—解除悬念—再设置悬念—再解除悬念的写法,表现成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制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造成高潮迭起的传播效果,并在矛盾化解中得出合意的结论。该栏目被认为是我国电视新闻改革迈上重要台阶的标志。

《新闻调查》栏目在表达与展示节目内容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注意以故事情节来架构节目,增强戏剧冲突。例如:反腐败题材节目《从市长到囚犯》,其题目本身就是强调冲突和反差的效果。而记录东北农村基层选举的《大官村里选村官》,则在叙事过程中,注重介绍候选人老村长与选举中杀出的黑马——一位老村长根本没放在眼里却险些爆出竞选冷门的前抽水员王臣——在选举结果方面的戏剧性变化,使得选举一波三折,充满悬念和戏剧色彩,紧紧地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②《新闻调查》栏目由于注重新闻故事性叙述与表达,受到观众好评,开播20多年来收视率居高不下。


三、对新闻故事化写作的评价


显而易见,与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写法相比,新闻故事化写法具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

(一)运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可接受性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并指出,记者应该“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从而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华尔街日报使用的培训教材也指出:“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一个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让它有趣一点!”③ 新闻故事化写法的长处恰恰在于:它或者以有趣的故事引出新闻报道的主题(如华尔街日报手法),或者用全篇报道述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我国广播电视媒体所采用的新闻故事化写法),始终注意以形象化的故事来展开新闻事实,努力增强新闻报道的故事性。从受众的角度看,这种写法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阅读与收视喜好。

(二)运用这种写法写成的新闻报道,见物更见人,富有人情味

众所周知,在新闻的诸要素中,人是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因此,在写新闻报道时,应该做到见物又见人。英国记者鲍勃·希契科克认为:“受众对人比对事件本身更为关心,对人们在干什么比对人们在说什么更为关心。”采用新闻故事化写法写成的新闻报道,可以充分地反映新闻中人物的活动、命运和喜怒哀乐,增强报道的人情味。例如美联社1990年播发的消息《砂石地上的怪现象》:

在津巴布韦东北偏远山村的小河边,16岁的穆昆比正在洗衣服。正当她拧干衣服的时候,一道雷电打到她脚下的砂石上,使她成为雨季里遭雷击的第93人。

据警方统计,在从11月3月开始的雨季里,这个地区每年有100多人被雷电击毙。据专家说,这是世界上遭雷击致人死亡最多的地方。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作者却从人入笔,以人的视角关注自然现象对人的命运的影响,通过讲故事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其表现手法确实不凡。

(三)运用这种写法写成的新闻报道,可以突出新闻细节,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细节是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传神的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细小动作等,往往能触动人的心灵,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新闻故事性写法的重要特点就是注重细节和情节描绘,通过这种描绘来表现故事的特征。请看下面这则外电报道:

阿富汗北部查瑞卡电 昨天上午,当两枚发自周围山区塔利班阵地上的导弹砰然落进热闹的市场时,阿富汗前线小镇查瑞卡挤满了赶集的商贩。

当其中一枚火箭落到街上时,45岁的希克·拉苏尔正盘着腿坐在几堆大蒜中间,他当场就被炸死了。仅仅几分钟前,他的大儿子,18岁的阿普杜拉·加夫尔还跟他一块在店里。他一听到爆炸声,立即跑回市场。他的父亲躺在血泊里,血渗透了周围的大蒜;大街上躺着一名儿童,已经没有了呼吸;一名女子身穿有红色图案的裙子,横卧在断壁残垣中;在附近的瓦砾堆中,一条腿露了出来……

短短的几句细节描写,就将塔利班的导弹袭击给小镇居民带来的灾难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印象深刻。

(四)运用这种写法写成的新闻报道,充满悬念和戏剧性,可接受性强

前面说过,新闻故事化写作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对个案的故事化叙述呈现事实,将被报道的事实通过设置悬念—解除悬念—再设置悬念—再解除悬念的写法,来表现新闻事实,将它写得一波三折、高潮迭起,从而吊住受众的胃口,使他们非要看到结果不可。例如:哈尔滨市《新晚报》2006年7月6日刊登的通讯《小小纸条延续大爱承诺》,报道的是南京市农业银行员工李思俭救助陕西镇安县镇丰河村农村娃王翠上大学的事。通讯运用新闻故事化写法,将这两位本来毫无交集的人,由于南京市妇联一次献爱心活动,李思俭在捐献的棉袄衣兜里揣进的一张小纸条而发生了联系,并产生了一系列感人故事。记者选择两人因一张小纸条而意外结识的几个小故事,层层设悬,逐一剥茧,使得悬释事清,结论终出。读者接受这样的新闻,如同观赏一场精彩的短剧,欲罢不能。

毫无疑问,新闻故事化写法是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和通讯、特写类专稿的一种比较好的写作方法,有着明显的优点和长处。但是也须指出,这一写作方法只是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和通讯、特写类专稿的写作方法之一,并不能代替其他写作方法,更不宜用这种写法来报道时效性强的硬新闻。同时还须指出,在新闻实践中,由于撰稿人的主观或客观原因,不当运用这一写作方法,也会带来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过于追求戏剧性的、煽情的故事化情节,导致新闻报道内容肤浅,对事件本质的揭示不够深入;过分追求曲折的故事情节,导致虚构和编造故事情节与细节,造成新闻报道“失真”,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十多年前,在一些地方性报纸开辟的“特别报道”“社会大特写”等专栏里,发表了不少群众关注的社会新闻。其中有些作品为了追求故事曲折动人,随意编造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甚至在最基本的新闻要素上打马虎眼,将新闻报道艺术化。这显然是对新闻故事化写法的歪曲和糟蹋,是十分有害的。


四、结语


新闻故事化写法由于传播效果比较好,在我国新闻实践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和发展前景。但是,在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一写作方法方面,还有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怎样做到使新闻报道既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又能够对事件本质进行比较深入的揭示?怎样做到既能使报道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又不会导致虚构和编造故事情节与细节,造成新闻报道“失真”?上述问题的答案虽然不言自明,但要实行起来并非易事,需要记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体力,做到深入采访,掌握大量新闻事实和故事情节、细节;需要编辑对节目或报道内容进行精心构思和巧妙编排,以求悬念迭出,高潮不断,剖析精当,事理交融。只有如此,这一优良的写作方法,才能产生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注释:

① (美) 密苏里新闻学院协作组. 新闻写作教程【M】. 新华出版社,1986:260.

②袁媛 ,张杰巍. 新闻故事化叙述之浅见——以央视新闻栏目《新闻调查》为例【J】. 西部学刊.2016(4)

③一鸣栌月. 新闻写作的故事化【EB/OL】.360doc 个人图书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28/19/5216021_105405360.shtml.2011-03-28

编辑:刘晓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