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闻思想的奠基之作

习近平新闻思想的奠基之作

——读习近平的《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

作者:郑保卫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 委员兼新闻出版学科召集人,中宣部、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 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首席专家  2018-07-31 11:01  新传播    【字号:  

  本文阐释了1989年习近平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所作讲话《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的主要观点及其内涵,指出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新闻思想的奠基之作,对今天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闻思想,做好当前新闻工作依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 新闻思想 奠基之作 主要观点 价值意义


当前全国新闻战线都在结合贯彻十九大精神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方面的系列讲话。学习过程中,许多人会关注到习近平1989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的讲话,其中一些内容,如讲述新闻与政治、党性与人民性、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关系等观点还常常会被引用。

那么这篇讲话有哪些主要观点,怎样理解其内涵,把握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将对此进行阐释和论述,以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好这篇重要讲话。


一、讲话的意义


1989年5月中旬,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主持召开地区新闻工作会议,就当时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如何把握好工作基点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许一鸣将讲话整理后发表在当年第6期《中国记者》上,题目为《把握新闻工作的基点》。此文后来收入福建人民出版社和海峡出版发行集团于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

习近平的这篇讲话,对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任务、功能作用、方针原则、策略方法,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等诸多问题都作了阐释,其内容丰富,是一篇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文献,也是后来习近平新闻思想的奠基之作。

这篇讲话很有针对性,在当时,对于指导宁德地区地县干部和新闻媒体的同志认清形势,找准方向,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天,这一讲话中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一系列基本思想和重要观点,对于我们做好当前新闻工作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因此,认真学习这篇讲话,深入理解其内涵,把握其要点,特别是联系习近平后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即2013年的“8·19”讲话)和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即2016年的“2·19”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闻思想的主要观点与核心内容,进而做好当前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将会有重要启示作用。


二、讲话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价值


习近平的这篇讲话共分为三部分,亦即三个主题,即认清当前形势、做好舆论引导、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围绕这三个主题,习近平对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任务、功能作用、方针原则、策略方法,以及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等一系列涉及新闻工作的重大原则问题进行了阐释和论述。

本文将对这篇讲话中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和解读,同时阐述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对这篇讲话的内容同后来习近平新闻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些分析和论述。

(一)冷静分析思考,认清当前形势任务

讲话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谈形势的,题目是“冷静分析思考,认清当前形势任务”。要求新闻工作者善于对形势作冷静分析,是习近平这篇讲话的一个重要观点。其实,这也是他一向坚持和倡导的一种科学方法,这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的一系列讲话中都可以得到说明。

从2013年的“8·19”讲话,到2016年的“2·19”讲话等,习近平都用很大篇幅来讲形势。2016年5月17日,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开始就说,这些年我们开了很多会,我都作了讲话,目的是为了“分析形势、沟通思想”。因为,只有认清了形势,沟通了思想,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凝聚共识、谋划未来”,才能够对工作作出整体布局和战略思考,进行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例如他的“2·19”讲话,就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和新闻舆论工作所面临的复杂形势,进而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使命、基本方针、重要原则、创新理念、发展路径以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党的领导等涉及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了全面系统阐述,进行了战略性长远性规划,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政治方向,规划了实践路径,确定了工作原则,提出了行动要求。

(二)重视新闻工作,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是习近平近年来关于新闻工作讲话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在“2·19”讲话中,他一开始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三个坚持”的要求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另外两条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而在1989年的这篇讲话中,开篇第一句就是“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在对当时的形势作了全面分析,提出要“冷静分析思考,认清当前形势”之后,他在第一部分讲话内容结束时再次强调:“要高度地重视新闻工作,切实加强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认为,善于“运用新闻推动工作”,实际上是一种“领导水平和现代工作方法的表现”,因此,他从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和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以及从新闻工作所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出发,要求各级组织高度重视新闻工作,切实加强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在这篇讲话中还总结了党政领导者与人民群众加强联系沟通最常见的两种形式,一种是“神秘化”,一种是“公开化”。他主张采用“公开化”的做法,因为公开化跟“高度文明进步相联系”,神秘化则往往同“封建、封闭、经济落后相联系”。而要实现“公开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借助新闻传播。

习近平把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看作是新闻舆论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他还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坚持党性原则相联系,用以强调其重要性。他在“2·19”讲话中谈到党性原则时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并由此提出了“党媒姓党”的重要命题。他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他要求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

(三)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正确认识新闻的功能和作用

习近平在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提出了“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正确认识新闻的功能和作用”的要求。他指出,“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并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人民,反映人民的呼声,弘扬正气,揭露消极腐败现象,动员组织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看作是党的新闻工作的 “一个传统”。

习近平谈到的“做党和人民的喉舌”“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人民,反映人民呼声”“弘扬正气,揭露消极腐败现象”“动员组织群众”等,这些都是有关新闻工作功能和作用的一些表述。

在这篇讲话中,习近平还就新闻媒介如何从群众的思想心态出发宣传好改革,宣传好党的政策的作用作了论述。他指出,新闻媒介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捕捉和反映方针、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种信息,促使各级党组织、政府及时纠正偏差,使改革少走弯路,更加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群众中的某些模糊的认识,“要加以引导,缓解矛盾,沟通党、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增进人们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上来,引导到‘实现四化,振兴中华’上来”。

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认识并发挥好新闻的功能和作用,承担起新闻工作者应该肩负的职业责任,是习近平新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后来他的一些有关讲话对此都有过阐述。例如在“2·19”讲话中,他所概括的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职责和使命,其实也是对新闻舆论工作功能和作用的一种表述。因为他提出的“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些职责和使命,也就是要求新闻要在这些方面发挥好相关功能和作用。

另外,在“2·19”讲话中,他还概括了新闻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与责任的一种认定,其实也是新闻工作应该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四)新闻学是一门科学,新闻工作既要强调党性又不可忽视新闻规律

在这篇讲话中,习近平明确地把新闻看作是一门科学,并且科学地阐述了新闻与政治的关系,这是他在新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

习近平指出:“新闻作为一门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很密切。”同时,他又强调:“但不是说新闻可以等同于政治,不是说为了政治需要可以不要它的真实性,所以既要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又不可忽视新闻工作自身的规律性。”

如何看待新闻与政治、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如何看待新闻工作的规律性,是我国新闻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长期以来,我们队伍中有些人分不清新闻与政治、新闻与宣传的关系,致使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把新闻与政治、新闻与宣传等同起来等情况。

习近平把新闻工作看作是“党的政治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新闻工作的政治属性,强调了新闻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同时又科学地界定和阐释了新闻与政治的关系,特别是他把新闻学看作是“一门科学”,从讲求科学性、规律性的角度来认识新闻工作,来认识新闻学,体现了他对新闻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和对新闻学的科学认知。

把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强调新闻工作要遵循新闻规律,这是习近平29年前的一种认知,应该说这是一种具有学理性和远见性的认知,是习近平在新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建树。

2017年5月17日,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新闻学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10门学科一起,作为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需要“加快完善”的重要学科,再次强调了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重要学科地位,这对我国新闻学提升学科地位、扩大学科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学要实现科学性,就须建立在遵循新闻工作规律的基础之上。1842年,当时担任《莱茵报》主编的马克思就指出:“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而且“这种规律它不能而且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戾而丧失掉”。

习近平十分重视新闻工作规律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舆论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为新闻舆论工作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提供了理论指引。

(五)做好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正气

“做好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正气”是这篇讲话中的第二个主题。在这部分,习近平核心讲的就是“舆论引导”问题。他自己解释说,“弘扬正气”,指的就是“通过舆论引导,坚定人们对改革的信心,认清改革的光明前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照此解释,舆论引导的目的就是要“弘扬正气”,而要“弘扬正气”,就须借助“舆论引导”的方式。

至于如何才能使舆论引导起到“弘扬正气”的作用,习近平提出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新闻宣传的基调”。他要求,新闻宣传要有“求实的精神”,要“理直气壮地宣传成绩,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政府的权威”。

习近平是把“弘扬正气”作为新闻宣传的基调。他认为,要弘扬正气,就要多做正面宣传,多宣传些成绩,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多反映问题的主流,让群众提振信心。对于改革中的问题,他提出,要向群众讲清楚这些问题的“性质”,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出现这些问题的客观原因,以及通过深入改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减少和消除这些问题的可能性。

搞好舆论引导,是习近平始终关注的问题;2016年2月19日他主持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其主题之一就是要解决正确舆论导向的问题。他在讲话中提到的四个“牢牢坚持”中就包括“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特别是他提出的“八个讲导向”,涉及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包括各类媒体、各种报道形式、各种新闻类型、各种新闻体裁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即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

习近平站在全局高度,从维护群众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净化社会环境、媒体环境和传播环境的立场出发,对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问题,提出了涉及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以往所不曾有过的全面的、严格的要求。这些明确要求是各级各类媒体开展新闻舆论工作所需要遵守的基本纪律,说明了他对正确舆论导向问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

(六)发挥舆论监督积极功能,做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

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能和重要使命,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和加强舆论引导的同时做好舆论监督,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观点。在“2·19”讲话中他就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他要求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其实,在1989年的这篇讲话中,习近平就已对加强舆论监督问题作过深入论述。他把舆论监督看作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看作是“有效地制止腐败现象”的一种重要手段,看作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的一件大事,明确强调“在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他认为,舆论监督是“最经常、公开、广泛的一种监督方式”,要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拿起舆论监督的武器,对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各种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

他批评了一些地方和部门,以及一些党政干部中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提出要欢迎新闻工作者“报喜也报忧”,要“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使腐败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至于如何做好舆论监督,他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和要求。他认为,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他要求各级党政领导要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要树立开放、开明的态度”,对记者“不应求全责备”,要与记者“交朋友”,要把舆论监督看作是“对地方工作的支持”,要为舆论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总之,要持欢迎和积极的态度、开放和开明的态度、宽容和大度的态度。

联系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面对媒体的批评监督,或是“躲避”“推诿”,或是“否认”“压制”,这些态度和做法显然都不符合习近平提出的要求。

做好舆论监督,一方面要靠党委政府的开放开明和支持配合,为新闻媒体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也要靠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掌握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正确方法。对此,习近平也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

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讲究社会效果”。为此,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党开展工作”,这就为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确定了一个题材选择和效果检验的标准。

其次,要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出发点”。习近平认为,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他强调要把舆论监督的“重点”放在那些“严重违反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上,而不是任意地去炒作一些枝枝蔓蔓的事情。为此,他提出要“抓典型事件”,要善于把重点集中到那些在执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过程中出现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造成危害严重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上。

舆论监督政策性很强,搞不好便会带来消极后果、不良影响,因此,习近平强调要注意揭发事实的准确和报道分寸的把握。他提出,涉及党的一级组织和政府的批评,要“持慎重态度”,不能“先入为主”,而且要“深入调查,多方听取意见”,要“得出合乎事实的结论”。他特别提醒,不应把批评的矛头对准那些“群众有意见而我们工作中因限于目前条件,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让人民知道,“党和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样才不至于出现不但批评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因为不恰当的批评激化了群众同党委和政府矛盾的情况。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习近平在这篇讲话中对舆论监督问题的阐释不但站得高,看得远,而且想得深,说得细,很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七)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党性和人民性相一致

学习习近平的“8·19”讲话和“2·19”讲话,许多人对他在这两个讲话中关于党性人民性关系的论述都有深刻印象,特别是对他强调的“党性人民性相统一”的观点更是感觉到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指导意义。

其实早在20多年前,习近平便对党性人民性问题有过明确阐释。他指出,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虽然他没有对此展开论述,但是他提出的这个观点的理论价值,在今天看来却愈发显得重大。

习近平对党性和人民性问题作集中论述,是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他担任总书记后所作的第一个有关意识形态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讲话。他在这个讲话中共讲了七个问题,第三个就是党性和人民性问题。在讲话中,他明确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就是一致的,统一的”。按照习近平的这一观点,可以说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

习近平的讲话确立了人民性在党性与人民性关系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它是基础性、前提性、先决性的东西,这就抓住了理解和把握“人民性”这一概念的关键,揭示了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内涵与实质。

在1989年的这篇讲话中,他用“我们党既代表人民的眼前利益,也代表人民的长远利益;既代表人民的局部利益,也代表人民的全局利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对每一件事情的看法和主张,应该说就是人民愿望、要求的充分体现,就是人民的看法和主张”的论述,阐明了党性与人民性难以分割的密切关系。

显然,对共产党人来说,如果不讲人民性,如果不能代表和维护人民的利益,那么你所讲的“党性”就不是真正的党性。因此,我们不能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更不要把它们对立起来。

要看到,党性和人民性都是个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人民性也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只有站在全党的立场上、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

习近平关于“党性人民性相统一”的观点逻辑清晰,论证严密,思想深刻,阐明了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认识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实质和关键所在,澄清了对党性和人民性认识的理论误区,为我们全面认识党性和人民性问题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有人提出“人民性高于党性”的观点,并以此来否定党性而受到批判之后,“人民性”的概念被搁置了起来,再没有人从正面提及,也没有人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释。从这一意义上说,习近平关于党性人民性关系的论述,是他在新闻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理论贡献。

(八)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树立良好道德作风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这是习近平在“2·19”讲话中对新闻人才培养问题的定位。他还把“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作为新闻队伍建设的目标。“关键”与“核心”,说明了新闻人才问题的重要性,而“坚定”“精湛”“优良”“党和人民放心”,则提出了新闻队伍建设的高标准。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和国家的未来。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因此,习近平始终把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问题作为各项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关于宣传思想、新闻舆论,以及文艺、网络安全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一系列讲话,几乎都谈到了队伍建设问题,并且都提出了严格要求。

1989年习近平在宁德的这篇讲话,三个问题中的最后一个就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在讲话中,他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标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明确自己是“为党和人民工作”的,因此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对人民负责”和“对改革开放的事业负责”。而这种负责的表现就是“要注意舆论的社会效果,克服片面性”。在他看来,新闻舆论工作如果不讲社会效果,不注意克服片面性,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些表述很有针对性。

二是要“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习近平认为,通过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是搞好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他在讲话中谈到,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没有一双“慧眼”,没有“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没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没有“较强的原则性和科学分析能力”,不具备“法律知识”,是“写不出好报道”的。

三是要“发扬奋斗精神,深入调查研究”。习近平强调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工作作风”,并且把调查研究看作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看作是其“成才的根本途径”,因此对每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在讲话中,他批评了一些人调查研究不深入,坐在办公室里想点子,靠简报、会议材料编稿子,以及下乡走马观花的做法,而且指出有很多好的题材报道不出去,就和深入实际不够有很大关系。这些都点到了问题的要害,很有针对性。

四是要“严于律己,遵守职业道德”。讲究并遵循职业道德,是对职业人的基本要求。习近平认为,新闻工作担负着“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神圣使命”,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其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和职业身份的独特性,决定了他必须有“更高尚、更严格的政治操守和职业道德”,因此,应该“自重、自爱、自强”,应该做到“严格自律,正派、公正、廉洁”。在讲话中,他批评一些地方出现的“采购记者”“拜金记者”现象,认为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威信和声誉”,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水火不相容”的。他希望新闻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形成一种良好的作风。

在这篇讲话中,他还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要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人的要求。这与他在2016年“2·19”讲话中提出的要做“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以及在2016年11月7日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发表的讲话中提出的要做“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的要求,都是一脉相承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习近平1989年5月的这篇讲话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新闻工作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而且其阐释和论述都很到位,反映出他对新闻、新闻工作和新闻学有很深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加强党的领导、舆论引导、队伍建设等问题的论述很有思想深度,而对新闻学的科学性,以及党性人民性统一性的论述,则显示出他在理论上的深刻思考。

更重要的是,他后来有关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讲话中的许多观点,都与这篇讲话一脉相承,因此可以说这篇讲话是习近平新闻思想的奠基之作。也就是说,正是从这篇讲话开始,习近平开始了对新闻、新闻工作和新闻学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为其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和理论准备。


附录

习近平: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

(一九八九年五月)


冷静分析思考 认清当前形势


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结合当前的形势来进行。新闻工作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要认识到当前形势所赋予我们的任务、职责。十年改革的成绩是巨大的,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新闻工作一方面不能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对于各种呼声置若罔闻;另一方面又不能人云亦云,不加辨别地跟着各种思潮跑,没有一个界限。不然,就会乱套。对当前的各种社会思潮,我们要冷静地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能受随意性的支配。冷静分析判断是需要时间的,急于做出判断往往会得出一个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从当前反映的一些问题来看,民主进程、法制建设进程确实有必要加快。但是如何加快,加快到什么程度,是要有一定科学步骤的,如果把民主绝对化了、超前化了,脱离了一定的阶段性,那么本来是非常合理的要求,就可能成为一种非常错误的东西了。

什么是民主?不能笼统地喊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我个人理解,应该是人民利益的一种法制化的体现,而不是某一个阶层、某些人的随意性,也不是满足任何一些人、任何一个阶层提出的任何一个要求。极端化地去要求别人或者要求国家,其实就是只要求别人对自己民主,而自己则可以不受任何的约束,对别人和国家不负任何的责任,这行得通吗?!如果别人也照此办理,如果大家都要求享有这样的民主,你做得到吗?!显然不行。因为你在赋予某人或某些人享有这样的民主的同时,不仅失去了自己的民主权利,而且剥夺了其他人的民主权利。

试想一下,如果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搞计划生育,取消国家税收,解散军队、警察,直至打开监狱,放出囚犯,冲破任何工作准则和生活约束,你的民主、你的安全还有保障吗?难道可以这样做吗?所以民主本身不能是绝对化的,它要有一定的约束。同时民主的要求也是有阶段性的,不能超前化。我们现在对民主素质的培养、民主管理的训练,也有一个阶段性。比如当前的这个民主,是不是都能成熟地运用?就说村民委员会选举吧,民主运用得怎样呢?有的地方不错,他知道自己要选一个好的当家人,能够为本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有的地方则选老好人、宗族长老,造成农村基层组织出现瘫痪状态。所以说,我们提任何问题都不要离开它的前提,不要离开一定背景,不要离开一定的条件。否则,就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结论。“文化大革命”不就是“大民主”的标本吗?这种“大民主”,没有跟科学结合、跟法制结合,而是跟迷信结合、跟愚昧结合,结果就是大动乱。谁都可以组织几个人去抄家,谁都可以拉起一个战斗队,今天你打倒我,明天我打倒你,这样的日子能够重演吗?没有安定团结,一切都谈不上!因此,民主的问题要在法制的轨道上加以解决。

还有腐败问题,这最容易引起大家的义愤。应该说我们每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每一个有良知的人,谈起腐败,其义愤都是溢于言表的。但是这个问题也要冷静对待。现在我们不仅需要对腐败有愤怒感,而且需要拿出一套解决腐败的实际办法。有的人在抨击腐败的同时,他本身也在享受某种特权。可以看到,从接生到火葬,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发生交易,都可能出现不正之风。听诊器并没有权啊!但它也可以产生交易。汽车上的方向盘也可以产生交易。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去加以深层地分析,探析其原因。然后,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否则就把问题看简单了。

新闻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认识新闻的作用,要看到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党历来有一个传统,就是通过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人民,反映人民的呼声,弘扬正气,揭露消极腐败现象,动员组织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强调的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我们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她没有独立于人民利益的自身利益。但我们党既代表人民的眼前利益,也代表人民的长远利益;既代表人民的局部利益,也代表人民的全局利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对每一件事情的看法和主张,应该说就是人民愿望、要求的充分体现,就是人民的看法和主张。现在的问题是,人民比较容易理解眼前和局部愿望、要求的实现,对自身周围发生的事情也容易与党的看法和主张贴近、认同;但在自身长远和全局利益的理解上,由于各个局部的人群不十分了解全局的状况,由于群众中个体的教育水平、觉悟程度、工作岗位、地域地理、年龄层次等等因素的不同,“春兰秋菊不同时”,其看法、主张与我们党的看法、主张可能会产生距离,出现差异。我想,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更多地起到渠道和桥梁的作用,长期地、耐心地、孜孜不倦地向人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释党对事物的主张和看法,让人民了解党和国家的大事,使党的看法、主张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

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很密切。但不是说新闻可以等同于政治,不是说为了政治需要可以不要它的真实性,所以既要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又不可忽视新闻工作自身的规律性。

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关键的时期,人们的思想心态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地发生摩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宣传改革、宣传党的政策的作用。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新闻媒介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捕捉和反映方针、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促使各级党组织、政府及时修正偏差,使改革少走弯路,更加健康地发展;对于群众中存在的某些模糊的认识,新闻媒介要加以引导,缓解矛盾,沟通党、政府与人民之间,这一部分人民群众与那一部分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增进人们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上来,引导到“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上来。应该肯定,新闻事业在十年改革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改革开放立下了汗马功劳,尽了很大努力,是党的政治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运用新闻推动工作,实际上是一种领导水平和现代工作方法的表现。领导者与人民的联系不外乎是两种形式,一种是神秘化,一种是公开化。神秘化往往同封建、封闭、经济落后相联系;公开化往往跟高度文明进步相联系。我们地区各级组织,要高度地重视新闻工作,切实加强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搞好舆论引导 弘扬社会正气


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两大功能。舆论引导就是通过新闻报道,弘扬社会正气。我这里讲的“弘扬正气”,指的就是通过舆论引导,坚定人们对改革的信心,认清改革的光明前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当前,特别要激励大家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投身治、整、改工作,维护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权威,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怎样才能使舆论引导起到“弘扬正气”的作用?这就要求每个新闻工作者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新闻宣传的基调。前一个时期,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成绩不说跑不了。”这个说法显然是片面的。我国十年改革取得巨大成绩,这是我们工作的主流,是全世界公认的。新闻宣传,要有求实的精神,理直气壮地宣传成绩,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政府的权威。新闻工作者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反映问题的主流,起到弘扬正气的作用。对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应在宣传十年改革成绩的前提下,向群众讲清这些问题的性质,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是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民主法制还不完善时出现的。它将随着我国改革逐步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而减少和消除。

在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会腐败变质。能否有效地制止腐败现象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这就需要建立各种有效的监督机制,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是最经常、公开、广泛的一种监督方式。当前,在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反对腐败的时候,特别要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使腐败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欢迎新闻工作者报喜也报忧,拿起舆论监督武器,对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各种腐败现象进行揭露批评。各级党政领导要正确对待新闻监督,要树立开放、开明的态度,对记者不应求全责备,要与新闻记者交朋友,把新闻监督看作对地方工作的支持,为新闻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运用舆论监督武器,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讲究社会效果。要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党开展工作。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监督的重点应该针对那些严重违反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要抓典型事件。揭发的事实,务求准确。涉及党的一级组织和政府的批评,要持慎重态度,不能先入为主。要深入调查,多方听取意见,得出合乎事实的结论。特别要注意不应把批评的矛头对准那些群众有意见而我们工作中因限于目前条件、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上。要让人民知道,党和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加强新闻队伍建设


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明确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都是为党和人民工作的,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对改革开放的事业负责。要注意舆论的社会效果,克服片面性。

要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这是搞好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水平不高,是写不出好报道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要有一双慧眼,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要学习法律知识,熟悉商品经济规律,要有较强的原则性和科学分析能力;总之,要求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必须大大提高一步。

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工作作风。报道写得好不好,与新闻工作者能不能深入实际、深入采访很有关系。从我们地区的情况看,目前有部分新闻工作者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坐在办公室里想点子,靠简报、会议材料编稿子,有时下乡了,也是“走马观花”。从现有报纸、电台上的报道看,内容深刻、质量高的还不很多;特别是有很多好的题材报道不出去,这和深入实际不够有很大关系。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

要严于律己,遵守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要讲究职业道德。现在有的地方出现“采购记者”、“拜金记者”。这些现象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水火不相容的,虽然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但严重损害了新闻事业的威信和声誉。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神圣职责,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应严格自律,正派、公正、廉洁,要有更高尚、更严格的政治操守和职业道德。新闻工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自重、自爱、自强。希望新闻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形成一种良好的作风。


(原载习近平著《摆脱贫困》一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编辑:刘晓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