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融合发展 应向人民日报学什么

地方媒体融合发展 应向人民日报学什么

作者:长江日报光谷编辑部主编 朱建华  2018-10-17 15:22  新传播    【字号:  

  2018年6月15日是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人民日报融合发展成绩很多,亮点也很多,可供其他媒体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也很多。这些经验中最值得地方媒体学习的主要有四个方面:凝心聚力,营造良好的报业文化;队伍建设,采编人员日益年轻化;融合发展,全员全方位参与其中;工作状态,采编人员敢打敢拼敢闯。

关键词:人民日报  媒体融合  经验


2018年6月15日是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70年,25541期,25541个日夜,人民日报与党和人民风雨兼程、一路相伴,一同走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进更加昂扬的新时代。70年,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从对开两个版的报纸到覆盖近8亿受众的全媒体方阵,无论媒体形态怎么改变,党报的初心始终不变。面对传播途径和形式的变化,人民日报的融合发展确实干得漂亮。在各种第三方发布的榜单上,人民日报基本上稳居第一,且不时还有一些“现象级”的产品出现,一次次地刷屏朋友圈,着实令人佩服。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任何一家媒体的融合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可以想象,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牵一发而动全身,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不会小。人民日报的融合发展工作一直以来搞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值得其他媒体学习和借鉴。具体学什么?除了看得到的经验之外,还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和学习:凝心聚力,营造良好的报业文化;队伍建设,采编人员日益年轻化;融合发展,全员全方位参与其中;工作状态,不服输敢打敢拼敢闯。


一、凝心聚力,营造良好的报业文化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在传统媒体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的当下,营造良好的报业文化十分重要。营造良好的报业文化,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自身完备的党团组织机构和体系,也为营造良好的报业文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切切实实地存在。营造良好的报业文化要有相应的载体。载体并非都以高大上的形式存在,内部的交流、总结、表彰都是营造报业文化的具体载体。2018年全国两会结束后,人民日报召开了一次报道总结会。会上,人民日报社长作了讲话,总编辑作了总结,多位参加两会报道的编辑、记者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这种交流总结有利于大家总结成绩、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再创佳绩。一句话,有利于凝心聚力。一次大的战役性的报道结束之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总结和回顾的地方,但有的媒体却不太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过去就过去了,未能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这方面应该向人民日报学习。

每一个重大节日也是营造良好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每年的五四青年节。2018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人民日报社团委举行了五四表彰座谈会。人民日报社长李宝善出席并讲话,代表人民日报编委会向奋战在报社各个岗位上的团员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为获奖先进青年集体和个人代表颁奖。在这次表彰座谈会上,人民日报的多位优秀青年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良好的报业文化的营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欲速则不达。五四青年节的表彰座谈会,看起来是惯例,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地方,但仔细想想其实不然。开不开这样一个会、社长参不参加,意义不一样,至少开这样的会,既表彰了先进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妨问一下,2018年五四青年节,有多少媒体连个表彰座谈会都没有开?为什么没有开?忙?忽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不管什么理由,至少说明不太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良好的报业文化是风清气正、积极向上、拼搏赶超、只争朝夕、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的文化。营造良好的报业文化,当然不能局限于开一次报道总结会或表彰座谈会,但不能否认,报道总结会或表彰座谈会确实是营造良好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人民日报媒体平台上发布的信息看,人民日报在营造良好的报业文化方面走在了不少媒体的前面。融合发展,地方媒体首先应该向人民日报学的就是如何凝心聚力、如何营造良好的报业文化。


二、队伍建设,采编人员日益年轻化


人才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才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关键是人才优势。”最近几年,传统媒体人才流失严重,有的媒体因为出的多进的少,导致采编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年龄偏大,跟不上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人民日报融合发展工作做得好,与重视采编队伍建设有着直接关系。

传统媒体发展移动新媒体,在人才方面存在两大劣势,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结构不合理,这就必须打破媒体内部既有利益格局,按照移动互联网的规律布局并匹配资源,让资金、技术、人才向移动互联网方向倾斜。融合发展必须通过合理的利益机制,调动、激发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17年8月,人民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版面刊发了一则《招聘公告》:人民日报新媒体向全社会公开招聘7个岗位共计8名新媒体高端人才,月薪从3万元到5万元不等,待遇诱人,在媒体圈引发广泛关注。这是人民日报加快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人民日报采编队伍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日益年轻化。人民日报总编室138名干部职工平均年龄31岁,这相当于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85后”了。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采编队伍的日益年轻化,让很多地方媒体望尘莫及。如果说报纸的总编室还是一个比较偏传统的部门,再看看人民日报客户端人员的年龄,29名员工,平均年龄27岁,这相当于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90后”了。人民网网络电视部52人平均年龄32岁,最年轻的25岁。可以说,人民日报采编队伍的年轻化并不局限于某个部门而是整体的年轻化。这是非常难得的。年轻意味着活力,意味着创新、创意、创造,这是人民日报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近年,在关键时刻、重大报道中,人民日报的一些“85后”已经能挑起大梁。

媒体融合发展已有数年,但在一些地方考评仍是“一刀切”,导致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高。推动融合深度发展,在优化人才队伍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要真正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要深化新闻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


三、融合发展,全员全方位参与其中


言胜于行,实干兴邦。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是喊口号、谈认识就能实现的,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不断加强传播手段建设与创新,才可能不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与其他媒体相比,人民日报的融合发展亮点频出、引领全国,背后与其全员全方位的融合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一)全方位融入融合发展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要求采编人员要融入到融合发展的各个环节中。人民日报总编室的青年编辑在经历了编校稿件、设计版面、制作图表、策划报道、融合传播等全方位的历练之后,逐步从初出茅庐的“0”到日渐成熟的“1”。在党的十九大相关报道、总书记出访报道、两会报道等重要编采任务中,人民日报的青年编辑勇挑重担,能设计做版、能排除差错、能采访写稿,做得好动画、出得了镜头、拿得起话筒、抓得住新闻。经过多次锻炼,青年团队的战斗力不断提升。全方位融入融合发展的这些青年人,可以说,个个都成了全媒体传播的多面手。媒体的未来终归要靠现在的年轻人。人民日报这种青年采编人员培养模式值得地方媒体学习和借鉴。

(二)全员参与到融合发展中

现在的人民日报记者,可以说个个都是全媒体记者。人民日报内蒙古分社记者张枨曾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深入基层,与连队战士们面对面交流,获取了大量丰富的素材,很快一篇千余字的稿件便顺利完成;同时,为了配合报网融合,在采访的同时,还在现场拍摄了相关视频素材,剪辑制作成二维码,以期让读者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融合发展不是媒体单位内部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媒体单位的整体战略,只有全员参与才能更好地实现融合发展。人民日报记者在写文字稿的同时拍摄制作一个小视频,其他媒体的记者呢?时间不等人,融合发展只争朝夕,须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做起,须从每一篇稿件、每一个版面做起。

(三)全面建设媒体传播矩阵

新时代,人民日报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仅没有削弱,相反还得到了增强,这背后最鲜明的一点在于拥有了远比报纸发行量大得多的粉丝数、用户数。人民日报融合发展上传播矩阵的建设比较有特色。例如,除人民日报的两微一端搞得有声有色外,人民日报社旗下的多个子报子刊的新媒体平台同样活跃在互联网的舆论场上,大家熟知的就有人民日报海外版所属的“侠客岛”“学习小组”等微信公号。此外,人民日报一些部门运营的新媒体平台也颇受关注与好评,如评论部的“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定位于“传递党心民意,凝聚社会共识,品茶聊政事,煮酒论天下”,每晚以“党报评论君”的名义,通过语音的形式,针对热门话题发表看法,观点娓娓道来,每一次推送点击量都很高。


四、工作状态,采编人员敢打敢拼敢闯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人民日报虽然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大平台,但互联网时代的移动传播,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如何生产优质内容变得更为关键和迫切。人民日报在互联网舆论场上风光无限,这背后与其采编人员敢打敢拼敢闯不服输的工作状态也有着密切关系。

不要以为地方媒体面临的压力人民日报就不存在。这些年来,人民日报海外版所属的“侠客岛”“学习小组”从无到有,逐渐成为海内外舆论场里颇有影响力的品牌,这背后与团队的努力和付出密不可分。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学习小组”努力及时、准确传播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活动,“侠客岛”则始终冲锋在舆论的前沿。团队成员曾直言,这背后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该团队是一种怎样的工作状态呢?每天上午9点打卡上班,10点开选题会,下午开始约稿、写稿、编稿,稿件来得晚,或者晚上有突发新闻,又要临时策划,忙到半夜12时甚至次日凌晨。“大家是手机从不敢离手,一是随时找选题,在工作群里及时沟通,二是生怕接到告知稿件出问题的来电。”几年下来,他们的“白头发跟粉丝数呈正比例增长”。媒体融合发展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背后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拼出来的。

搞出多个“现象级”产品的人民日报客户端,其团队又是怎样的一种工作状态呢?在中央新媒体矩阵中,人民日报客户端团队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始终以“能战斗、敢创新、作品流传度广”著称,“年轻且有思想”;二是活跃而有创意,且执行力强;三是特别爱工作、特别能吃苦。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的年轻人连续战斗20天,无一人请假,无一人休息。在制作微视频《我的城种花家》时,几个“90后”主创编辑为赶工不眠不休,产品顺利上线后才离开单位。遇到重大报道任务,他们经常在深夜凌晨,还热火朝天地讨论工作。虽然是连续奋战,一旦吹响集结号,个个又满血复活。这种工作状态、敬业精神值得其他媒体学习。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民日报都这么拼了,其他媒体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总之,人民日报的融合发展成绩很多、亮点也很多,可供其他媒体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也很多,但上述的四个方面,是地方媒体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不过,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成功的经验都是相对的,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学习和借鉴不能照搬照抄,需要与具体情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