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亲历荧屏外的世界杯

在俄罗斯亲历荧屏外的世界杯

作者:晶报采编中心体育部记者 何海波  2018-10-17 15:23  新传播    【字号:  

  媒体的转型或者展,对世界杯的采访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人在短时间内的智力使用或者注意力的分配是有限的,如何分配好时间、工作的轻重,也成为整个世界杯期间各个记者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俄罗斯 世界杯 采访 故事


俄罗斯世界杯的64场比赛,分布在俄罗斯境内11个城市的12座球场。大部分中国球迷都是通过电视、网络或新媒体观看世界杯,极少人能够到现场近距离观看。作为晶报体育部记者,笔者有幸成为深圳报业集团唯一特派前线采访的记者,长达35天的采访历程,给读者带来了比赛以外发生在俄罗斯的众多见闻。应《新传播》编辑邀请,现给《新传播》读者分享几个发生在前线的世界杯故事。


一、俄罗斯人怎么看世界杯


这是一届在俄罗斯境内举办的世界杯,俄罗斯人怎么看待世界杯?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毕竟在国内的电视、网络上,更多的报道莫过于俄罗斯满街能见到的世界杯旗帜、热情球迷对这一赛事的期待,但当你在俄罗斯的多个城市走街串巷一个多月后,你会对俄罗斯人看待世界杯的观点感到意外。

晶报记者何海波(左一)与国内同行在世界杯赛场外留影。

在世界杯采访期间,记者曾到过莫斯科、圣彼得堡、喀山这三个城市,这也是俄罗斯的前三大城市。从世界杯的氛围上来说,确实走在大街上能够感受到,但前提是必须在较为中心的位置,或者距离球场较近的位置,你便可以看到世界杯的宣传画、旗帜等。在稍微偏僻点的地方,世界杯的元素则非常少,哪怕是莫斯科周边的小镇,也很难看到世界杯的元素。

这其实与俄罗斯人的低调生活有一定关系,在国家福利非常不错的情况下,俄罗斯人基本上不会为吃、住、上学、就医而发愁,所以大部分的俄罗斯人也不会去存钱,很多人都是当天赚的钱当天花。对于在俄罗斯举行的世界杯,同样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品质。“冰球才是俄罗斯的第一运动,足球在这里并没有多少人关注,即便是世界杯的比赛,他们也不会因为原定去海边晒太阳,而改成去现场看世界杯。”俄罗斯著名体育经纪人根纳季•乌沙科如此说,他的话也印证了俄罗斯人的生活不会因世界杯而变化。

还有两个小故事也可以反映出俄罗斯人对世界杯的态度。

在俄罗斯第一医科大学读医学博士的小杨称,他在俄罗斯的医院给病人做手术时,不少病人进入手术室前都会问一个问题,我能不能在冰球比赛开始前做完手术,而从来没有人会问在世界杯足球赛开始前能否做完手术,这也可以看出俄罗斯人对足球的热爱远不如冰球,对世界杯足球比赛同样没有特别的挚爱。

还有一点是俄罗斯人基本不会去关注非俄罗斯的比赛,我采访前斯巴达克官方球迷俱乐部会长奥列格•谢苗诺夫时,他明确表示俄罗斯人本来对足球就不是太感兴趣,大部分人都是只看俄罗斯队的比赛,其他队的比赛将会很少有俄罗斯人去看。世界杯期间我总共看过10场比赛,其中有两场就是有俄罗斯的比赛,分别是俄罗斯与沙特,以及俄罗斯与埃及的比赛,通过对比也可以明显感觉到奥列格•谢苗诺夫所说的结论。当然,俄罗斯能够创造历史成功晋级八强,这对俄罗斯足球的影响自然会非常大,不少俄罗斯人皆表示会让自己的孩子去接触足球,政府也会大力支持足球发展。


二、中国记者怎么采访世界杯


中国队没有进入俄罗斯世界杯,前去现场采访世界杯的中国记者却不少。据统计,这一届俄罗斯世界杯,有将近350名中国记者来到前方一线采访报道。没有中国队,中国记者的工作到底如何开展?这或许也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在这350名来到俄罗斯采访的记者中,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持证记者,一类是非持证记者。据统计,此次前来俄罗斯采访的中国媒体中,有75人在中国足协申请到了本届世界杯的采访证,但这其中不包括中央电视台与新华社,他们直接通过国际足联申请采访证。此次央视来到前方的报道人数超过100人,新华社的记者则是将近60人。除此之外,还有将近100名记者是没有采访证的。

有采访证的记者,采访的渠道自然更多一点,特别是围绕赛事而进行的采访工作,比如球队的赛前训练、赛前发布会等,都可以申请参加采访。但有采访证的记者也并非可以想采访哪一场比赛都可以,按照国际足联规定,持证记者须在赛前申请每场比赛的看台位置或摄影位置,而俄罗期世界杯组委会将以参赛国、参赛大洲、32个参赛国家、其他国家的顺序,发放有限的名额。中国媒体的位次,几乎都是倒数,要想申请到关键场次的看台位置或者摄影位置,都是要看“运气”。

对于没有采访证的记者来说,来到俄罗斯的工作主要是“扫街”,世界杯赛场外的有趣故事、各大赛区、赛场的介绍,探访世界杯元素的博物馆、俄罗斯足球以及场外与中国有关的故事,自然成为大家报道的重点。对于晶报来说,也是属于这一类。不过整个世界杯下来,以特派记者身份在现场还是写出了不少好稿件,受到了前线同行们的肯定,包括中国小龙虾“征战”世界杯。在有些媒体质疑这是“炒作”时,我联系了负责小龙虾项目的阿里巴巴大农业发展部相关人士进行采访,也采访了俄罗斯的进口商以及引进这批小龙虾的众多中餐馆、俄餐馆相关人士,成为第一家报道此事的媒体,后来其他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此外,关于世界杯博物馆的采访报道,在当地留学生的帮助下,我也是第一个采访这事的记者……

晶报记者何海波以“赞助商工作人员证”进入世界杯现场。

幸运的是,“无证驾驶”了半个月,花钱买票看过6场比赛后,我联系上了世界杯的中国赞助商海信的相关负责人。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成功办了世界杯的赞助商工作人员证,升级为“有证人士”,让我近距离感受了几场淘汰赛的精彩,而且还成为唯一进入球员更衣室探访的记者,给深圳的球迷带来了更多精彩的报道。


三、全媒体采访累病了不少记者


世界杯期间我采访了央视解说揭幕战的刘嘉远,他说如今的解说工作不好做,因为全媒体让信息变得太丰富,你不仅要告诉电视观众你所知道的信息,你还得在赛前备课时了解众多你不知道的信息,消化完后还得呈现给电视观众。全媒体不仅苦了央视解说,同样也累病了不少世界杯的媒体“老兵”。

世界杯揭幕战那一天,是所有中国媒体记者在这期间最忙碌的一天。当地时间下午6时开赛,不少中国记者提前4个小时背着各种设备抵达球场,在赛场外拍照片、拍视频、做直播等,一直持续到比赛结束。比赛结束后可能还得写稿件,整个一天下来的高强度工作时间将达到10个小时。

“出于记者本能,只要看到有意思的就上去拍,时间像流水一样,不知不觉一拍就是两三个小时。当时也不觉得累,等回到新闻工作厅时感觉人就瘫了,喘气喘了半个多小时。这还不是最痛苦的,痛苦的是心里急,因为报纸的稿子一个字还没写。但问题是,在连续几个小时不停顿的高强度工作后,你的脑子已经无法继续工作了,完全是一片空白。无论你多么想让自己集中注意力,都已经回不来了……”世界杯揭幕那一天,有不少曾采访过多届世界杯的中国记者,都表示全媒体的采访工作,让他们完全没有了以往从容应对的感觉,而是一个脑力加体力的苦差。

揭幕战结束后第二天,一看朋友圈基本都是累瘫了的声音,还有几个直接挂瓶去了。“以前世界杯采访时,文字记者们的工作就是提前4小时进场,可以很从容地打开电脑,浏览、收集、思考、预判,为当天的稿子做好一切准备,直接进入工作状态,稳稳地!”曾连续采访过五届世界杯的陈记者也称,如今融媒体发展太快,让他们完全无法适应这种节奏,弄完融媒体的视频等资料后,接下来的写稿工作真的注意力非常难集中。

媒体的转型或者发展,对世界杯的采访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人在短时间内的智力使用或者注意力的分配是有限的,如何分配好时间的长短、工作的轻重,也成为整个世界杯期间各个记者热议的话题。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