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奏改革开放主旋律

高奏改革开放主旋律

——深圳商报记录、见证、推进改革开放报道回眸

作者:高兴烈系深圳商报原总编辑 王庭僚系深圳商报原总编辑  2019-01-02 15:37  新传播    【字号:  

1991年至1999年,在作者亲历的九年间,深圳商报引领舆论走向,围绕中心设置议题,策划推出了九大系列报道或系列评论,成为深圳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记录者、见证者、推进者。

【关键词】深圳商报  系列报道  改革开放  历史进程


1991年元旦,深圳商报正式复刊。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强调,“深圳商报要在办出特点上下功夫”“深圳最有特点的还是改革开放,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方向”。遵照这个指导思想,报社制定了“立足深圳,宣传特区,辐射内外,服务经济”的编辑方针。1991年至1999年,在我们亲历的九年间,深圳商报引领舆论走向,围绕中心设置议题,策划推出了九大系列报道或系列评论,成为深圳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记录者、见证者、推进者。


一、 深圳发展战略大讨论


1991年,步入改革开放第二个10年的深圳,面临的历史课题是“特区建设按什么路向来发展”。市委作出到2000年建成国际性城市的决策,但未来城市功能设计和经济发展路向仍有很多方面不是很清晰。深圳商报从1991721日起,开展以《集中群众智慧,设计深圳未来》为题的深圳发展战略大讨论。

这次大讨论,历时4个月,组织专版10多期,刊登深圳市各界和北京、广东专家学者的文章30多篇,有数万字。19911120日,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以《广开言路,科学决策》为题撰文作总结。他指出:“深圳商报抓住了深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辟专栏,集思广益,让群众献计献策,为市委、市政府确定90年代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大讨论的基础上,深圳市委确定了深圳发展战略。随后,深圳商报又开展了“如何实施深圳发展战略”的研讨,发表数十篇有关文章。与此同时,深圳商报社与市计划局、深业集团共同发起,在香港召开了“深圳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一些外国驻港的领事和专家、学者到会畅谈了对深圳在第二个10年发展城市功能,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等方面独到的见解和建议。接着,又围绕“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挺进”,推出《鹏城尚未全部展开的一翼》《深圳金融亟待与世界对接》《太平洋向深圳挑战》《把深圳的大门敞得更大些》等4篇述评。文章以大量的事实,采用对比的手法,对深层次的问题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深圳市委书记让秘书给总编辑打电话,赞扬问题抓得好,文章写得好。


二、再创 “深圳效益”系列报道


深圳商报1991年复刊伊始,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前10年创造“深圳速度”的基础上,今后10年再创造一个“深圳效益”。报社编委会围绕这一重大决策,推出创造“深圳效益”的系列报道。

首先,聘请20名特约撰稿人和特约评论员,写出12篇评论员文章。199112日刊出《一论创造“深圳效益”》,到327日刊出《十二论创造“深圳效益”》。文章提出,在保持“深圳速度”的同时,创造“深圳效益”,更需要深化各项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只有依靠改革开放,才能为“深圳效益”提供强大的动力。

在宣传创造“深圳效益”重大意义基础上,又开辟了“追效益”专栏,推出10多个创出“深圳效益”的典型,《“飞亚达”的名牌意识》《高效益源于好模式》等。经验传播,典型引路,把“追效益”引向深入。

接着,深圳商报社联合市政府办公厅、经济日报社等9个单位举办“深圳市经济效益十佳企业”评选活动。深圳商报推出多篇“评选活动侧记”。表彰大会后,先后采写22个受表彰的先进典型,最后发表《学“十佳”企业,创最佳业绩》评论员文章。《经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和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多家媒体都以显著位置加以报道、评论,给予高度评价。报道、评论指出,经济效益问题是目前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经济效益指标评选“十佳”工业企业,在全国尚属首创。这样的评选,不但有利于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保持“深圳速度”创“深圳效益”,更重要的是为全国各地、各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三、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系列评论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和格局不断扩大和深入,但是社会上少数人一次次地对深圳特区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挑战,什么“深圳姓社姓资呀”“80年代属于深圳,90年代属于惠州”“特区政策普及了,特区不‘特’了”,甚至说什么“深圳除了市政府大楼上的国旗是红的,其余全是黑的”,等等。对这些奇谈怪论,深圳商报旗帜鲜明地给予驳斥和引导。

19901114日,深圳商报发表社论,标题是《九十年代仍然属于深圳》。社论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只要我们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子阔步前进,历史赋予的重任就一定能胜利完成。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告:在开拓奋进的新10年,特区建设者们将谱写更加雄壮、优美的篇章。风云际会的90年代仍然属于深圳!”1993331日,深圳商报又推出《特区还要“特”》的评论员文章, 1994325日、713日,又先后推出《再论特区还要“特”》《三论特区还要“特”》的评论员文章。针对这个“大是大非”问题,深圳商报还发表了深圳市高级顾问会议手记之一、二、三,分别是《敢为天下先,勇做探路人》《一桥飞架,引外联内》《发展高科技,创造高效益》。文章指出:“在第二个10年里,改革的分量要加重,开放的步子要加大。当然,坚持改革开放,会有风险。我们要敢于冒这个风险。”

199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前夕,深圳商报以系列评论的形式,从所有制、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对外开放、分配方式 、企业机制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深圳经济特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有力地回答了“深圳经济特区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从《科学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系列评论之一》,到系列评论之十《建立宏观调控的特区市场体系》,从方方面面摆事实驳斥了“姓社姓资”的错误言论。文章指出:“短短10年,深圳就由边陲小镇发展为现代化城市,这一切都是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历史活力的生动体现”。这一组报道的结论是:“深圳的改革开放,造就‘社会主义香港’的尝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最后结尾一句话16个字:“让社会主义旗帜在深圳上空高高飘扬!”这篇评论刊登在199158日深圳商报上。


四、 “八论敢闯”编辑部文章


1992年春节期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时提出“深圳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敢闯”。深圳商报抓住这个题目,从1992312日至43日,连续发表8篇编辑部文章,简称“八论敢闯”。一论敢闯的标题《为进一步解放思想鸣炮》,旗帜鲜明地鼓与呼,接着发表了《快马再加鞭》《防右更防“左”》《实事求是贵在“敢”》《敢用他山之石》《险处敢攀登》《胸怀大局才敢闯》《借鉴香港,互利共荣》等。文章指出:“闯,就是要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闯,必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深圳,响鼓要重锤,快马再加鞭”“敢闯,要有打开国门走出去的魄力,更要有敢用他山之石的勇气”“闯,就是要于艰险之处见精神”“站高望远,才能了然该闯什么,怎么去闯;心底无私,才会催发闯的勇气,闯的智慧”“闯,对深圳而言,就是要借鉴香港,闯出深港两地长期互利共荣的局面”。“八论敢闯”针对当时思想观念上的主要倾向,高擎解放思想的火炬,照亮改革开放的征程,激励人们在改革“无人区”闯出一条成功之路,议论风生,深入剖析,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八论敢闯”在国内和海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报纸、电台、通讯社纷纷转载、广播,并发表评论。香港《文汇报》载文指出:“‘八论敢闯’出台非常及时,其影响和深远意义决不仅仅在深圳,实际上是为中国整体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造了一种声势”。香港的《大公报》《星岛日报》《华侨日报》《东方日报》和澳门的《澳门日报》、台湾的《联合报》以及泰国的《新中原报》、日本的共同社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八论敢闯”进行评论,称“八论敢闯”犹如八声春雷。一位学者在《新闻出版报》发表署名文章,评深圳商报“敢闯篇”,标题是《跨越“雷池”的追求》,赞扬深圳商报“为改革立言,讴歌时代精神”。

为了把“敢闯”的文章做足,深圳商报又开辟“敢闯篇”专栏,推出了《敢闯,深圳之魂》等20篇典型报道,如《跨越雷池》《冲破“壁垒”》《拍卖,槌声在深圳敲响》《“禁区”从这里突破》等。通讯以大量的典型实例、生动史料追述深圳10年来走改革开放之路,闯禁区、越“雷池”的历程,发出时代强音,彰显出深圳商报的传播力、影响力。


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十大体系”综述


在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的19928月,在全国传媒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还没有正式提出来。深圳商报以极大的政治敏感和理论勇气,认为这是中国改革的必然选择,毅然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讨会,并连续拿出8个版面刊登这次研讨会的成果,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199211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十大体系”。为了总结这一经验,报社编委会派出了8名记者,深入改革第一线,实地调查采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总结探索。从1996103日起,推出《深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综述》,每天1篇,连发10篇,对“十大体系”作了翔实报道。

19979月,深圳商报社和市体改办合作,以这10篇综述为基础,编写了25万字的《十大体系——深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一书,由海天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实证性研究成果,成为深圳商报宣传改革开放,提升办报水平的一个标志。

《十大体系》一书热销全国,受到权威机关和广大读者的首肯和好评。国家体改委调查组在向国务院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兴城市和经济特区,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起点较高,新体制的框架已初步形成。”“深圳作为改革的先行试验区,提供了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范例,值得借鉴学习。”全国新闻界的朋友也给出评价:“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商报也成了宣传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六、 “怎样做个深圳人”大讨论


1994314日,按照深圳商报社编委会和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共同策划,深圳商报以及所属的深圳晚报同时刊出读者来信。来信在充分肯定深圳改革开放成就的同时,尖锐地指出:“现在一部分深圳人当中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的观念比较淡薄,有的人开拓拼搏、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减退了,有的人不思进取、一味拜金、贪图享乐的思想抬头了”,建议开展“怎样做个深圳人”大讨论,以弘扬正气,鞭挞丑恶,激发广大市民发扬“深圳精神”,再创辉煌。

一封来信引发了广大市民的共鸣,引起了各界领导的重视。市委宣传部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全市各单位组织员工联系深圳和本单位实际参加大讨论。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市民踊跃参加大讨论,加入到塑造深圳人美好形象的行列中来。

这次大讨论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热爱特区”“人生观、价值观”等五个专题依次展开,历时8个月,深圳商报、深圳晚报编发来稿500余篇,共32万余字,上至市委书记、市长,下至各行业干部、群众,包括中小学生、个体户,海外归侨、中外游客,都各抒己见。通过大讨论,激浊扬清,成风化人,鼓舞士气,达成共识,响亮地提出“我为深圳添光彩,我为深圳创辉煌”!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林祖基撰写题为《做人准则与行为规范》的“代结束语”,指出:一个合格的深圳人应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应有开拓创新意识,应善于学习,应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现代文明意识。这次大讨论,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制定了《深圳市民行为道德规范》。

这次大讨论,也受到了全国舆论界的重视。《人民日报》等报刊都及时作了报道。《羊城晚报》刊出《“怎样做个深圳人”震撼深圳人》一文,认为没有具备现代文明素质的市民,建设国际性大都市无从谈起,而“大讨论”恰恰就是为了提高深圳人的素质,树立良好形象。《新闻出版报》发表“大讨论侧记”,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大讨论已落下帷幕,但它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其发展目标是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能否提高人员素质,关系到深圳的兴衰、成败、荣辱,关系到深圳的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大讨论对全国其他地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全国新闻单位如何以正确思想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也会有所启发。”


七、组织“山区百村行”采访活动


特区内高楼林立,现代化了,特区外的山村如何?人们不甚了解。为回答这个问题,深圳商报策划、组织了“山区百村行”采访活动。记者们于1995216日出发,728日凯旋,在163天里走遍了龙岗、宝安两区18148个行政村、306个自然村,共发文字稿件168篇、图片200余幅。采访中,记者翻山越岭、过荆棘、涉泥水,走渔排,深入到人们罕至的地方,看人所未看之景,听人所未听之事,察人所未察之情。他们报道了山区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发展中的问题,即深圳也有“贫困山区”,并提出“面对贫困怎么办”的问题。这个问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高度重视,直接有力地推动了“同富裕工程”的出台。市委组织部为“山区百村行”采访组授匾,上书“心系基层,情满百村行”。


八、深圳第二次创业系列报道


19954月,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再用15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进行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深圳商报围绕这一主题,精心策划了“第二次创业”的系列报道。

19951115日至18日,深圳商报推出一组“井冈山纪行”:《信念之歌》《奋斗之歌》《求实之歌》和《奉献之歌》,引导人们思考:向老区学习什么,今天的“深圳人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投身二次创业”?这次大讨论历时两个半月,收到各界来稿千余篇,编发专栏45期,选登稿件200余篇,配发评论26篇。市五套班子的领导、几十个局办、五区党政机关、工青妇等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以及各行业人士踊跃参加,献计献策,生动地反映出全市干部群众对第二次创业的满腔热情。在讨论中,还请专家撰文,推出5篇“深圳精神系列谈”评论:《开拓,闯出发展新优势》《创新,领先一步天地宽》《团结,“人和”方有向心力》《奉献,人尽其力再拓荒》《弘扬深圳精神,创造新的辉煌》。最后,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发表署名文章《弘扬深圳精神,投身二次创业》,时任深圳市长李子彬接受专访,发表《让深圳精神发扬光大》的谈话,为这次系列报道作了小结。


九、 “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大讨论


1998年,是改革开放20周年。1995年,江泽民同志视察深圳时作出了“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指示。19983月,在全国“两会”上,又对广东全省提出了“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要求。为落实这一指示,深圳商报策划开展了“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大讨论。这次大讨论有三个特点:一是发动群众,集思广益;二是登高望远,达成共识;三是联系实际,真抓实干。报社从6000多件来稿、来信中选发了100多篇,反映各界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深圳商报推出的《关于深圳优势的对话》,具有代表性。作者认为“深圳发展到今天,到底形成了哪些优势,仍存在或暴露出哪些劣势,如何发挥优势、扭转劣势,更上一层楼,则是深圳面临的重要课题”。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又演化为产业优势、观念优势、体制优势、运行机制优势,最终体现为整体实力优势,即深圳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优势。体制优势是基础,要增强新优势,必须强化现有体制,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机制优势是血脉,观念优势是灵魂,深圳人的市场经济观念是在改革开放前进中形成的,要增强新优势,就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当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惟纳百川,有容乃大”。通过这次讨论,全市人民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到,只有创造新优势,才能创造新辉煌。《新闻出版报》介绍了这次讨论的经过和成果,指出“舆论的宣传鼓劲,变成了全市人民的实际行动”。

深圳商报与改革开放同成长。1991年至1999年九年间,深圳的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突飞猛进,深圳商报的面貌也随之巨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深圳商报坚持“政治家办报,企业家经营,创业者开拓”的理念,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报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0年间,深圳商报社发行量增长105.5倍,广告客户增长809倍,总收入增长1355倍,利税增长160倍,资产总额增长210倍,并建成“三群”:以342海外版1网为主体的媒体群,以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报社大厦及其广场为主题的建筑群,以实行股权管理的10家公司为主体的企业群;由一个仅有几十万元资产的对开4版周报社发展成总资产超10亿、品牌价值30亿的现代化、集团化报社,跻身于“广东五大报”“全国报业10强”行列,被称为中国新闻史上的“深圳速度”“深圳效益”,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称号,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编辑:苏延丹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