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新闻工作“多面手”

作者:肖意 系深圳“新闻英才”、深圳特区报政治新闻部主任  2019-01-02 16:31  新传播    【字号:  

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是作者乐于奉献的事业和不倦的人生追求。18年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勤于钻研,不断提升对不同题材新闻的采写和策划、统筹协调能力,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练就新闻工作“多面手”。


【关键词】 新闻工作 多面手 政务新闻 深圳特区报

18年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社的一员,在这片改革开放热土上,我有幸参与、记录、见证这个奇迹般城市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跨越发展历程,也得到充分锻炼,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提高了能力,增强了本领。

采访时的肖意(右)


一、重采写善策划,练就新闻工作“多面手”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是我乐于奉献的事业和不倦的人生追求。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18年来,我不断加强学习,勤于钻研,不断提升对不同题材新闻的采写和策划、统筹协调能力,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练就新闻工作“多面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8年来,我累计发稿6000多篇,平均每年发稿量300多篇,居报社前列,荣获报社“十佳记者”“十大突出贡献”奖各两次。作品屡获省市新闻奖项,《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要求 做好文化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全国首张“多证合一 一照一码”营业执照诞生》《舍我其谁 勇闯改革深水区——深圳转变政府职能新探索透析》等数篇报道,以消息、通讯、述评等不同题材,获得全国、省、市新闻奖30多项。

作为地方媒体,能有机会采写党和国家领导人是很幸运的。2010年承担市主要领导政务新闻采写报道任务以来,我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创新工作,顺利完成了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胡锦涛、贾庆林、李长春、刘云山等十多位现任、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深圳考察期间的新闻采写报道工作,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离京视察首站来到深圳,我全程随行,采访、撰写的报道《南海之滨又东风》引起热烈反响。

自负责市委主要领导的采访报道任务以来,政务报道创新卓有成效,受到市委主要领导充分信任和肯定,起到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做好新闻采写工作的同时,在重大新闻报道策划和统筹上,我也取得了较好成绩。策划并参与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省第十一次、第十二次党代会,深圳市第五次、第六次党代会,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深圳大运会、“中国梦·改革颂——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专辑、“踏着小平足迹 感受深圳巨变”等采访活动, 以及“远征——中国深圳企业走出去的艰辛与辉煌” “大局——深圳对口帮扶工作全镜头”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系列采访报道活动等,以及全国、省、市“两会”报道,历年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设的系列专栏、专题报道等。

近年来,结合自身工作和实践,先后刊发了《地方媒体如何采写报道国家领导人》《论领导会见活动新闻采写七法》《如何把政务活动采写出新闻奖》等9篇论文,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创新形式内容,扩大传播效果,在政务报道领域颇有建树

新闻尤其是政务新闻报道如何创新?

结合多年实践,在新闻尤其是政务新闻方面,我注重在角度、细节、选材、谋篇上下功夫,创新形式内容,形成特色和风格,获得了市委主要领导和业界肯定,扩大了传播的有效性,提升了政务报道影响力。

找准结合点,创新做文章。从社会关切、民生关注角度入手,作品才有影响力。常规性领导会见是信息富矿。我近年来采写的不少会见类消息,改变了政务新闻板着脸的旧面孔,为领导肯定,让百姓爱看。2010年,我采写时任深圳市主要领导会见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活动时,从双方交谈中捕捉到港中大在深开展合作办学并将于两年后招生信息,遂以《港中大深圳学院力争2012年招生》为主题写作,刊发后广受好评,各大网站纷纷转载;2013年底,我采写的《串起三个经济特区 联通三大经济板块 厦深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一稿,虽是省、市主要领导的政务活动,但一改常规,刊发后颇受业界好评。

创新还表现在语言运用和标题制作上,多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注重从百姓身边事讲起。多年来,我尽力避免政务报道中出现主要领导讲话时“强调、指出”,或是“亲自、轻车简从、风尘仆仆”等市民群众反感的词语,而是采用主要领导平时说的《做热爱这座城市的普通市民》《我喜欢看看电影逛逛市场跑跑社区》这类大白话,少了八股腔,多了亲切感,读者自然想读、爱读。

如何找到传、受双方共同点共鸣点?注重贴近性,能增强传播互动性有效性。在采写深港主官会晤时,我就用了深圳市领导的话作主题,采写刊发的报道《香港这本书值得深圳好好读》,至今仍为人所乐道。2013年刊发的《加州州长乘比亚迪E6访深》报道,也是从领导会见中发掘出的。这则消息从贴近性入手,巧妙谋篇布局,有新闻性和故事性,颇受好评。

俗话说,细节胜千言,细节决定成败。善用细节不仅可丰富报道,也可形成风格和特色。我采写的《市领导“乡音”酬远客》《八十多分钟聊不尽共同话题》等报道让人印象深刻。在《南海之滨又东风》一文中,我采写的总书记在深考察期间“正式用车只有2辆” “不封路,不入住高档场所,不事宴请,全程自助餐,免了迎来送往,不铺红地毯……”等生动细节,纷纷成为各大网站转载时的鲜明主题和其他媒体回访时的切入点。

形式创新也很关键。近年来,我在报道市主要领导调研活动时,政务消息之外,创新形式,采写了现场短新闻《一块牌子引发思考》,或是配短评《城市更新不能被开发商牵着走》等,准确传达领导意图,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实践证明,新闻常写常新,创新永无止境。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以精品佳作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三、积极适应形势,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媒体融合发展文章?

近年来,我不断加强对新媒体研究,积极参加新媒体培训,为报社“两微一端”建设出力。

无论新媒体、传统媒体,还是融媒体,在传播市场上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首要之处依然在于其传播的新闻或资讯,是否独家发布、独到内容,是否导向鲜明、观点深刻。

媒体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地“新媒体+传统媒体”,不能“两张皮”,要实现采编业务、组织机构、发布渠道等多方面的融合。要注重一体化发展理念,运用“+互联网”的思维,通过相互联通、扬长避短,融会贯通、提升效能,从而实现融媒体传播效应的最大化。要始终坚持“导向是正道、内容是王道、技术常维新”的理念,以观点的思想性、导向的正确性、内容的独到性、技术的引领性,创造叠加优势,正确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导力和竞争力等“三大关系”,打造拥有“四力”的新型媒体,赢得媒体融合发展先机,从而更积极地履行好媒体的社会责任,切实增强媒体信息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高国际话语权。

编辑:苏延丹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