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外传播中的柔性平衡

作者:董海涛系英文《深圳日报》总编辑、博士、副译审  2019-01-02 16:58  新传播    【字号:  

柔性平衡首先是客观、富有弹性的开放和动态平衡。在动态的区间范围内,传受双方彼此包容、相互体谅、促进交流、加深认同、真诚互信。其次,柔性平衡还是包容性的平衡。对外传播不仅有告知信息的功能,而且还有相互包容、相互协商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对外传播中的柔性平衡手段用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巧妙地绕开了不同意识形态的直接对垒和冲撞,并在无形中影响了他国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关键词】对外传播   拟态环境  柔性平衡 

对外传播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往往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安危。在很多情况下,对外传播中的传受双方都是主权国家,因而传播过程中的“度”的把握显得至关重要,既要有理,还要有节,更要有利。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实力已经位列全球第二,而媒体的国际舆论引导能力却相对滞后。因此,在对外传播中我们更应当努力做到平衡有术,外圆而内方。原则问题坚决不能让步,但是表达诉求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委婉柔和,而且必须符合国家惯例。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优秀文化传至世界,并为他国和他人乐于接受。

一、技术进步推动传播平衡

美国著名记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 1889-1974)在《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指出,人们并不是对现实的客观世界做出反应,而是对“他们头脑中的图像”,亦即媒体所营造的一种“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做出反应。李普曼所提出的“拟态环境”概念,讨论的就是人类头脑中的图景与真实世界之间存在的差异。其实每个人的行为理念和价值判断所依据的基础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其自己制作或者他人为其制作的图像。

在现代社会,这种“拟态环境”就是大众传媒所营造的一种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和真实再现,而是大众媒介通过对事件或信息的选择、加工、整合,甚至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展示的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一方面向人们提供新闻和信息,同时也制约人们的进一步认知和行为,并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实现对客观环境的影响。

“拟态环境”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对外传播中的平衡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那就是对外传播中的平衡是相对的、短暂的,而失衡则是绝对的、长期的。我们非常重视的国家形象建构也受到“拟态环境”的影响。媒体所呈现出来的自己或其他国家的形象,其实也只是一种“拟态环境”而已。无论媒体如何竭尽全力,自己觉得如何平衡、客观,都会同这些国家的真实形象有着云泥之别。

追求对外传播中的平衡如同追求真理一样,虽然能够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达到绝对的平衡。毋庸置疑的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的进步,媒体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是不断解决当时对外传播中的失衡和矛盾的一次飞跃,等于又向平衡传播迈进了一步。

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公元2世纪以前)的人类基本处于“零技术传播时代”。当时的人类只是在较小的社会范围内活动,处于超级简单的人工传播和口口相传状态,传播中的技术含量几乎为零,传播范围受到局限,传播速度也十分缓慢,连送一封信往往都需要几个月甚至整年的时间。“尽管诸如信件之类的文字传播能够长久保存且可以突破声音的距离限制,但当时主要还是属于政府、官吏、文人以及统治阶级的特权,还没有普及到民间。”

到了公元2世纪(西汉的蔡伦造纸)、7世纪(唐朝初年发明的雕版印刷)和11世纪(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陆续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得人类文明的传播拥有了早期的报纸(邸报)、书刊等印刷介质。得到这些印刷介质的帮助,知识和新闻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得到了大幅提升。于是就有了来自异地、异族和异乡的多元化、多层次、多选择的信息渠道和新闻来源,人类因此向传播的平衡又迈进了一大步。

到了19世纪30年代,随着电报、电话、收音机、电视机和计算机的渐次发明,人类的对外传播开始进入了电子时代。信息传播的时间越来越短,信息内容越来越大,传播距离越来越远,亦即实现了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1967年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所提出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设想。这种全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大限度、更大可能地保证了信息的全面、客观和公正,使得人类的对外传播更加趋向平衡。

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了时事评论员,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纷繁的观点碰撞和不同的渠道来源使得新闻更加接近事实,更加接近平衡。

二、柔性平衡是更高层次的平衡

中国有句老话:“齿以刚亡,舌以柔存。”这说明柔软的东西能够历经久远而不会衰亡,而过于坚硬的东西则不易长期保存。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都非常重视柔性的传播手段。孔子认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刚柔相济,甚至以柔克刚,要注意杜绝四种毛病,掌握三种火候,即所谓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即不要在信息交流中凭空妄测,不要过于绝对,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唯我独尊。与人交谈的时候,碰到不便明说的敏感问题仍然冒失地议论,这是浮躁的表现;碰到应该表态的问题却避而不谈,容易使人产生怀疑;讲话高谈阔论而不观察对方的脸色变化,简直就是瞎子。孟子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大家刘勰非常看重传播的柔性力量:“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宋朝文学家苏轼在朝廷为官多年,他也清楚地看到广大民众“易以理服,难以力胜”的特征,主张重视柔性沟通而放弃武力征服。

基于上述先贤的哲学思想,我希望能在“平衡”前面加上“柔性”两字作为定语。柔性平衡首先是客观、富有弹性的开放和动态平衡。在动态的区间范围内,传受双方彼此包容、相互体谅、促进交流、加深认同、真诚互信。特别是在对外传播中传受双方大多为主权国家,柔性平衡更能体现一种亲和的姿态,不论国家大小和强弱,大家愿意放下身段进行平等姿态的对话。此外,柔性平衡也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平衡,看似无力,实则带刚;看似柔软,实则如虹,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其次,柔性平衡还是包容性的平衡。对外传播不仅有告知信息的功能,而且还有相互包容、相互协商的作用。包容性思想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和重要体现,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智慧,更是中华文化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从不衰竭的重要原因。将柔性平衡引入对外传播,共享世界发展的机遇,有利于我们中国站在新时期的起点,推动建设共同繁荣与和谐的世界,有利于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

更为重要的是,对外传播中的柔性平衡手段用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巧妙地绕开了不同意识形态的直接对垒和冲撞,并在无形中影响了他国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日本的动漫产业为例,它们以大众媒介(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为载体进入其他国家,这些动漫作品不是依靠强权政治,也不是依靠生硬的说教,却对外传播功能强大,而且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它们对外国受众的影响一旦形成,将在人们的意识中牢固生根而难以改变。现在很多中国的青少年迷恋日本的动漫作品,他们欣赏《灌篮高手》的好勇斗狠,认同《爱情白皮书》的勾心斗角,钟情《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冷漠凶残。提到日本,很多国人就立刻联想到“机器猫”“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以及“美少女战士”等许多栩栩如生的动漫人物形象。日本柔软的动漫传播技巧,对于我们如何借助大众媒介去影响他国受众的生活情景,如何巧妙地实施对外传播策略,如何博取他国受众的情感认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柔性”相对应的特质是“刚性”。有人肯定会问,难道一个国家在对外传播中就没有刚性的需求吗?刚性的东西肯定有。以中国为例,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如领土完整和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等,还有我们为西方国家划定的一些心理承受底线(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南海诸岛的归属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必须牢牢把握的刚性原则。因为中央制定了“和平发展”的长期国策,所以我们的这些刚性需求在一般情况下也是通过柔性的传播手段来实现的。这从近期我国处理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等事务中可以得到充分佐证。并且,对外传播不同于国家之间的军事对垒和武力打击,有时候话说得太急、太满或者事情做得太过、太绝,就失去了回旋的余地,我们的内政和外交也会因此陷入被动的局面。

注释:

郭光庆.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0.

编辑:苏延丹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