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中的笔诠释人生态度

用手中的笔诠释人生态度

作者:李红系深圳“新闻英才”、深圳商报驻区记者部主任  2019-05-13 09:20  新传播    【字号:  

第二届深圳新闻英才奖得主李红组织策划和采写的深圳“募师支教”行动以及爱心人物典型孙影这两组重大典型报道,主要参与的爱心港商承明系列报道,均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通过本文回顾自己的从业经历,展现了新闻记者如何践行社会责任、用手中的笔诠释人生态度。

【关键词】募师支教 爱心人物典型孙影 爱心港商承明 社会责任


工作中的李红。

如果说,坚持是一种人生态度,那么对“募师支教”行动——这一“深圳关爱品牌”长达 13年的追踪采访报道,则是我用手中的笔诠释的人生态度。

在 26年的新闻一线从业经历中,每一个策划、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这种坚持,贯穿始终。从隆冬时节徒步跋涉湖南塔山瑶乡,到炎炎夏日翻越贵州毕节大山;从十几年如一日地持续报道“募师支教”行动,到穷“追”不舍、深入挖掘 80后志愿者孙影的感人事迹;从行走大山、走村串户的体验式采访,到深入城市社区的现场采访……

我努力践行“三贴近”和“走转改”,挖掘和报道了一批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爱心典型,用“坚持”的人生态度传递爱的信念,践行社会责任,作出了突出的成绩:组织策划和采写的深圳“募师支教”行动、爱心人物典型孙影这两组重大典型报道,主要参与的爱心港商承明系列报道,均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年来,我先后有 10多篇作品分获广东新闻奖特别奖、二等奖、三等奖和深圳新闻奖一等奖等。因工作成绩突出,荣获 2013年度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第二届深圳新闻英才奖和市直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荣誉。


一、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连续 13年进行报道


2018年 8月 31日,上午 10时。深圳宝安机场 U站。

荣膺第六届中华慈善奖、被列入“广东省社会组织扶贫创新五大模式”的深圳“募师支教”行动,第 24次吹响了出征号角。面向全国招募的新一批大学生志愿者身披绶带、手持鲜花,带着特区人民的爱心和嘱托,从深圳启程分赴贵州、陕西、江西、广西等地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踏上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征程。

“我们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做最有意义的事!”在深圳,爱心企业出资,志愿者出力,“募师支教”——这场薪火相传的爱心接力已持续 13年之久。

“募师支教”源于一个人的“突发奇想”。许凌峰是深圳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总,他参加助学活动时,萌生了为贫困山区招募支教老师的念头。在采访中,我偶然获悉许凌峰的想法后,主动介入、积极策划。2006年 2月,许凌峰出资 20余万元,面向全国招募支教志愿者。《深圳商报》第一时间刊发了我采写的独家连续报道《“老许”出资招募教师山区支教》,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以此为开端,我精心组织策划,带领采访团队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进行了长达 13年的追踪采访、连续报道,全力推动这一全国首创民间支教助学创新模式——“募师支教”行动从深圳走向全国,叫响全国。

在倾力宣传报道“募师支教”行动的同时,我还全面介入到“募师支教”方案策划、志愿者招募选拔、选点与组织实施、出发仪式、山区支教等各个重点环节,既是这一爱心活动的宣传者、报道者,更是活动的实践者、推动者,为进一步扩大“募师支教”行动、深圳关爱行动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作出了突出贡献。

13年来,深圳“募师支教”行动已举办了 24届,先后招募的13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远山,足迹遍及全国 18个省市自治区的 500多所山区学校,惠及山区学生 20多万人。

“募师支教”先后荣膺第六届中华慈善奖、广东扶贫济困优秀项目奖,入选广东省社会组织扶贫创新五大模式之一,志愿者团队成为 2011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募师支教”已成为深圳人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一个具体行动,成为全国著名公益慈善品牌和深圳的 "爱心名片"。

我策划采写的深圳“募师支教”行动系列报道持续时间之久,报道规模和力度之大,社会反响之强烈,创造了《深圳商报》乃至深圳新闻史上的新纪录。报道先后获广东新闻奖三等奖、深圳新闻奖一等奖和深圳市城市公共文明建设好新闻最佳策划奖等殊荣。本人先后被评为第四届和第八届深圳市关爱行动先进个人。


二、努力践行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从事新闻工作 26年来,我努力践行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扬清抑浊,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正是因为这份责任,我从一则几百字的通讯员来稿里,发现了在深投资港商、深圳东胜电机厂董事长承明不幸罹患绝症,决意在生命最后时刻为贫困山区捐建 10所希望小学的重大新闻线索。之后,深入挖掘、追踪采访,推出了爱心港商承明独家系列报道,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爱心港商承明系列报道分获 2007年度广东新闻奖特别奖和 2007年度深圳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

正是因为这份责任,我从 2006年 8月起,一直关注、报道“80后”深圳女孩、志愿者孙影,穷“追”不舍。对她辞掉深圳的高薪工作,远赴贵州山区支教助学的爱心事迹,进行了长达 6年多的独家追踪报道,推动她从深圳走向广东,走向全国,成为全国道德模范、广东省道德模范。

对于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我有着特别的感悟。在报道每一位爱心人物时,自己不仅仅是在记录和传播,更是在传递一种爱的信念,解读一座爱心城市,解读一个伟大的时代。不仅如此,每一篇爱心典型报道,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让自己的职业操守得以净化,让自己的新闻良知得到升华。


三、深入贵州、湖南山区,翻山越岭采访


本人坚持深入基层一线,把根扎在最肥沃的土壤里,捕捉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素材。在采访工作中,不畏困难,不惧艰险,用心地、自觉地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特别是在深圳“募师支教”行动这一重大典型报道中,发扬深入扎实的作风,多年如一日,数次远赴贵州、湖南、江西等地山区采访,从大山深处发回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报道。

在贵州大方县羊场镇山区,我跟随支教志愿者,走访大山里的贫困生,进行体验式采访。崎岖的山路充满了惊险与艰辛,乘坐的面包车时而穿过峡谷,时而在山坡上盘旋。越接近贫困学生的家,路越难走,车一路盘旋着向山顶吃力而缓慢地行进,而道路也越发狭窄。有的路段道路太窄,一会儿半个轮胎就悬在了山崖边上,感觉车随时会掉下去。面对山区采访的艰辛,知难而上,从未打过一次“退堂鼓”。

寒冬时节,远赴湖南常宁县塔山瑶乡采访。遇上当地持续下雨,气温骤降,山上出现大面积结冰,每天一班的长途公交车已经停运。“无论如何也要上山,一定要到第一现场采访!”在我再三要求下,常宁县教育局破例决定派出最好的车辆和技术最棒的司机,由一名副局长等人护送上山。在深锁大山的浓浓白雾中,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车辆小心翼翼地缓慢爬行。车行驶至海拔 900多米处,路面出现结冰,无法再往前行进。我和大家下车步行,相互搀扶着踩在滑溜溜的山路上,吃力地朝前走。冰封雾锁的大山里能见度不到 20米,刺骨的寒气冻得人浑身哆嗦。爬山步行 40多分钟后,终于抵达了海拔 1200多米的塔山瑶乡。

“不畏困难,不惧艰险!”在采访工作中,本人以深入扎实的作风,用一次次的行动,努力践行“三贴近”和“走转改”。

编辑:陈镓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