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舆论监督利剑促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以舆论监督利剑促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作者:梁明修系深圳报业集团宝安日报社综合办公室副主任  2019-05-13 09:17  新传播    【字号:  

用好舆论监督利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县市区域报是我国党报序列中最基层的主流媒体,是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神经末梢,是开展舆论监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和重要资源。用好舆论监督利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县市区域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关键词】舆论监督  创新 基层 社会治理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舆论监督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论述,为包括县市区域报在内的我国各级各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创新基层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实践路径。用好舆论监督利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县市区域报是我国党报序列中最基层的主流媒体,是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神经末梢,是开展舆论监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和重要资源。舆论监督作为基层党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强化引导、凝聚合力,推动工作、改善民生,是新闻工作、群众工作、民生工作,更是基层工作。用好舆论监督利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县市区域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舆论监督与基层治理的内涵要义


基于党报媒体所蕴涵的“党和人民的喉舌”的政治属性和大众传播的社会属性,新形势下,用好舆论监督利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客观上要求明确两者的内涵要义。

舆论监督也即新闻媒介通过聚焦、揭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凝聚广泛社会共识,着眼推动问题解决,并促使其沿着社会法治和公共准则方向有机运行的一种新闻行为方式和基本公共权利。

所谓社会治理,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以更好地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模式和目标理念。基层社会治理是党中央治国理政和公众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对社会治理的整体效果、国家宏观政策的实现、国家整体治理水平的提升都有着重要影响。


二、舆论监督与基层治理的现状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县市区域报舆论监督报道日渐式微,舆论监督功能有所弱化。之所以面临如此现状和问题,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相较于中央、省级党报媒体,通常县市区域报监督的层级空间窄、报道的区域范围小、舆论的监察督促弱。二是县市区域报运行体制机制对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有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三是个别县市区域报面临经营效益压力,主观客观上过于强调经营效益,导致社会责任意识缺失。四是一些基层单位和部门对于新时代下的舆论监督缺少正确而深刻的认识理解,视舆论监督为“洪水猛兽”,谈“舆论监督”为之色变,导致信息公开不及时,信息发布不规范,舆论引导不妥当,舆论监督不敢做,不想不善不敢与媒体打交道,导致权威信息缺失、宣传教育弱化、舆论监督缺位、舆情引导失控。五是开展舆论监督报道往往要承担一定的压力和风险,由于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缺少必要的权益维护和保

障,客观上削弱了县市区域报新闻工作者舆论监督报道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舆论监督与基层治理的必然要求


(一)党委政府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用好舆论监督利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优化基层行政体系运行的重要方式和重要资源。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两大功能之一。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基层治理作为改革的关键环节,面临着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的环境形势,客观上要求县市区域报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利剑在深化改革发展、推动工作开展、守望公平正义、维护群众权益等方面的作用意义,不断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提升基层党报“四力”的必然要求

县市区域报在用好舆论监督利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基层党报媒体用好舆论监督利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监督合力形成,关乎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舆论生态格局变革日趋深刻,传统党报媒体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党报媒体面临着读者流失、发行量下降、经营收入下滑、人才流失等严峻形势。另一方面,传统党报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愈发凸显。新形势下,基层党报媒体就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肩负职责使命,强化内容建设,聚焦党委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基层党报可为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以客观权威、积极建设、事实精准、典型严谨的精神态度做好舆论监督报道,赢得党委政府信任、人民群众信赖,不断提升基层党报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的舆论保障。

(三)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用好舆论监督利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既要牢牢坚持党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领导,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用好舆论监督利剑既是保障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知情权的一种重要方式,又是增强人民群众信任感、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关注度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用好舆论监督利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倾听民声、反映民意、解决民忧、增进民利。


四、用好舆论监督利剑的基本路径


(一)市民热线,倾听为民

“市民热线”即着眼于倾听民声、反馈民意、解决民忧,创造性地搭建党委政府和市民群众沟通交流的新桥梁。

1.强化顶层设计建设,不断完善制度保障

在实践探索中,宝安日报从白天热线、晚间热线、定期市民热线接听、转接办法、奖惩措施等五个方面着手,制定了《宝安日报“市民热线”接听管理办法》。宝安区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宝安日报“市民热线”栏目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集民意、解民忧、促发展”媒体监督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市民热线”运行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栏目运行的具体方案、实践路径和机制模式,为其朝着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展主题专题接听,倾听市民群众心声

倾听社情民意,解决民生问题。每周三定期开展“市民热线”主题接听。组织各部委办局、各街道主要领导参加,第一时间回应市民反映情况,现场解答社区居民反映的问题,着力推动问题解决。围绕中心工作,聚焦社会热点。不定期开展“市民热线”专题接听。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深度聚焦社会热点,倾听市民意见,加强舆论引导,凝聚合力共识,推动工作落实。

3.改革优化拓展职能,创新强化多元保障

强化人员配置,加强跟踪督办。安排记者专职负责 24小时热

线接听工作,保证“市民热线”全天候正常运行。更新升级市民热线接听室,强化信息技术设备保障。推进热线数据库建设工作,与区相关部门进行数据信息共享,对热线反映问题做好认真细致的接听、登记、梳理、调查、跟踪、报道、反馈。

(二)“声音”栏目,呐喊为民

“声音”栏目是充分发挥基层党报媒体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呈现、反映和传达各界声音、形成意见为使命的舆论监督主阵地。

1.深刻遵循党报属性,有机强化舆论监督

一方面,基层党报蕴含“党和人民的喉舌”的政治属性和大众传播的社会属性。另一方面,“在加强舆论引导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正面宣传不仅仅是为了宣传而进行宣传,舆论监督也不仅仅是为了监督而进行监督,其核心在于有效强化党报媒体与党委政府、市民的黏连度,关键在于成为各级各部门领会上级精神、明确工作思路的重要抓手,重点在于成为关照社会现实、改善民生实事的有效载体。

2.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对于基层党报媒体来说,用好舆论监督利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既要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又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既要客观严谨、精准全面报道个别事实,又要从宏观上全局着眼、把握全貌;既要弘扬主旋律、凝聚精气神、激发正能量,又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既要注重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又要增强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既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又要注重建设性、积极性、普遍性。

(三)“监督哨”栏目,守望为民

“监督哨”即纪检监察部门、基层党报媒体着眼于创新基层治理、推动民生改善而进行正风肃纪、开展舆论监督的主阵地。

1.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增强监督合力

权威性、普遍性、影响力和推动力是舆论监督报道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宝安日报聚焦基层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监督哨”栏目提供的问题线索,有关部门积极关注,并视具体情况、具体问题进行核实和调查。实践证明,“监督哨”栏目成为了收

集问题线索、教育党员干部的新平台。

2.构建编读互动平台,创新内容生产模式

读者(用户)通过宝安日报“家在宝安”微信公众号、QQ群、市民热线等载体,进行留言、反映问题、表达诉求、提出建议,实际上也成为基层党报内容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比较接近于 UGC(用户生产内容);而新闻编辑对留言内容进行后期加工整合、提炼把关,又接近于 PGC(专业生产内容)。着眼于增强融合传播,打通网上网下,这类基于用户(读者)的留言、反馈和互动而进行再生产的内容,其话题具有极强的贴近性、普遍性和黏连性,蕴含了媒体社交属性和网络属性,既打通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又兼具了媒体的及时性、互动性、权威性,通常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比较好。


五、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意义


(一)汇聚融合内生力量,锐意推动民生改善

有机融入“声音”版,开展跟踪反馈报道。2015年宝安日报版面刷新后的“声音”版,得到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充分肯定,深受市民群众的喜爱。宝安日报进一步创新拓展“市民热线”的运行模式、形式内容、呈现载体、传播渠道等,将“市民热线”有机融入“声音”版,进行全面跟踪报道,赋予其以新的生命和活力,进一步形成舆论监督合力。既促进党委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有效地推动了市民群众关心问题的解决。

比如宝安日报“市民热线”栏目多次接到市民群众关于西乡街道码头路停车乱象的投诉问题。经过扎实、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采访后,宝安日报推出《民生工程竣工慢乱象丛生伤民心》系列舆论监督报道,理性客观、逻辑严谨、文图并茂聚焦了码头路改造延期数月未完工、车辆霸占人行道乱停放、人车争道隐患大等问题。报道推出后,当地政府当天便组织交通预联办、工务中心等部门开展综合联动执法整治工作,并督促有关单位拿出加快道路施工方案,减少施工扰民和交通压力。

(二)倾听反映基层民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民声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脉动。倾听民声、反映民声,是时代赋予党和政府的新要求、新趋势、新任务。表达权、参与权是人民群众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2015年 7月宝安日报进行报纸版面刷新时,精心推出了“声音”版“民声”栏目,很好地践行了舆论监督的核心要义,其版面定位“在群众议论中找准问题”就是最好的诠释。

围绕倾听反映民声,畅通政情民意这个核心主题,“民声”栏目创造性地形成了辩证统一、直面问题,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事实准确、重在建设,深入基层、贴近民生,以小见大、强化引导五个方面的鲜明特点,既增强了栏目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又深受党委政府重视、市民群众关心、社会各界好评。

(三)深度聚焦民生实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近年来,“声音”版“民声”栏目连续刊发 500余期,刊登读者反映的各类问题 2000余条,涵盖交通出行、医疗卫生、市容环境、公共安全、经营管理、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民生问题。“民声”栏目所报道反映的问题,百分之百得到有效解决。

“声音”版“民声”栏目的开设有效强化了基层党报与党委政府、市民群众的黏连度,架起了沟通交流的新桥梁,开拓了政情民意上传下达的新渠道,构建了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2018年 3月 29日,宝安日报以《1条甘蔗能榨 5杯甘蔗汁?原是暗掺污水》为题,率先对甘蔗汁暗掺污水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聚焦报道,成为深圳市各媒体中首家对此报道的媒体。随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深圳广电第一现场等多家媒体跟进报道,推动了食品安全领域违法违规事件的深入整治,增强了市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开拓了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深度聚焦重点工作,着力维护民生权益

坚决打赢“创文”攻坚战,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是2017年深圳市的重点工作之一。2017年“声音”版“监督哨”栏目深度聚焦创文工作,累计推出创文报道 160余篇,版面 90余个,所开展的系列舆论监督报道均得到有效解决。2017年 5月 26日,“监督哨”栏目以《管线铺设工地变垃圾坑》为题,对人行道非法开挖进行报道,得到深圳市副市长、宝安区委原书记黄敏同志的高度重视,并两次作出批示。5月 31日,着眼于强化宣传引导,树立法律权威,推动创文开展,以《兴华二路管线铺设路段已恢复通行——涉及非法开挖,施工单位负责人被行政拘留》为题,对该舆论监督新闻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有效维护了民生权益,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纵深开展。

编辑:陈镓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