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滋养受众心灵

用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滋养受众心灵

——评央视大型文化综艺节目系列

作者:汪苏华系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副教授  2019-05-13 09:20  新传播    【字号:  

央视大型文化综艺节目系列的推出,体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受众的有机融合,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这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引起共鸣,恰恰在于它们打动人的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美可以说是先行者,唯有美才能导出善。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利思潮导致道德滑坡,人们更渴望传统文化的滋养,而经典文化艺术和其他任何内容相比,是最滋养人心的。

【关键词】中华经典文化  央视 综艺节目 意义 影响


近年来,央视大型文化综艺节目系列的推出,体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受众的融合,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这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引起共鸣,恰恰在于它们打动人的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为子孙后代留下大量文化经典,凸显尔雅斯文风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美可以说是先行者,唯有美才能导出善。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利思潮导致道德滑坡,人们更渴望传统文化的滋养,而经典文化艺术和其他任何内容相比,是最滋养

人心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

《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戏曲大会》等文化综艺节目的相继推出,已然形成一股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巨大文化合力,对广大观众形成一种颇为有益的审美文化熏陶。


一、实行有效的审美教育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此乃体现中国作为诗歌大国、文化大国风范的最精辟概括。中国诗歌传统、文化传统,某种意义上与中国文学传统是同构关系。在古代社会,诗是文学的总称。我们现在所说的诗,其实彼时指称的就是文学。而文学自诞生以来,便与美结缘,与善相伴。诗学即文学,文学即人学。文学与人类的关系亲密无间休戚与共,并影响人类的存在与进化。对此,想必每一个与诗、与文学有所接触的人均有体会。可以说,中国人所拥有的善良、诚实、自信、勤奋等品性,有良知的人坚守仁、义、礼、智、信,不像西方人常常是取自宗教信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读过的诗文化、经典文学。正是在此意义上,窃以为近年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中国戏曲大会》等节目,有着非同一般的美育功能和人文价值。

央视推出的系列文化综艺节目,目的就在于实行有效的审美教育,也即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这种审美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美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提高民众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国民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重应试轻素养,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央视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成功播出与良好效果,不啻是对上述薄弱环节的及时有效增益,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启迪,即美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培养人们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达到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的目的。尤其要注重激发人的文化艺术兴趣,发展艺术

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例,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让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有学者评价 :“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文化节目,对于广大观众来说,也是一种接受审美教育、开拓文化视野的方式,由此可以见到很多平时不常见的或者经常说错的词语、诗句。现在日常写作、交流全部都在键盘化,提笔忘字是常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见字如面》以及《朗读者》,乃是培养观众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能够让人们多角度地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目中出现的内容,很多都是人们曾经读过和听过的,它让不同层面的人都可以参与,并起到场外同步参赛和体验的效果。


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面对全国观众,以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相信全国各地观众都能收看得到,那么它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就是不可限量的,这样就可以达到全民参与的目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举办,具有非同寻常的人文意义,体现了主办方对中华诗词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节目对普及中华诗词无疑颇具推波助澜之积极功用。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离不开整合本土传统文化这个重要环节,离不开电视媒体与广大观众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动。在特邀学者嘉宾蒙曼看来,《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就是打动了中国人的一颗“诗心”。“跟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相比,我们是最爱诗的民族。《诗经》和《楚辞》作为源头,唐诗宋词作为高峰,一直到当代毛主席诗词文选,中国人习惯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情趣。”节目恰恰打在了中国人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我们谈传统文化复兴,美才是先行,因为美才能导出善。人们需要精神上的东西,而诗和其他任何形式相比,是最属心的。 ”在此意义上,《中国诗词大会》以及此前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已经形成了一股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巨大文化合力,势必会对广大观众形成一种颇为有益的经典文化熏陶,从而达到提升他们的综合文化质素之目的,这无疑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央视《朗读者》的闪亮登场,再度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也引发了舆论的热议。《朗读者》有意将文学切入人生,让两者进行了一场暖心的围炉夜话。首场的主题词是“遇见”,让各界精英嘉宾根据主题词去叙说自己的人生故事。《朗读者》第一期的成功播出,让我们对“美文之于人的影响”命题有了深刻的认知。《朗读者》的朗读文本大都是经典或精品:有 96岁高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朗读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记》,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一对夫妻吟咏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有商界精英柳传志饱含深情亲笔写下的《写给儿子的信》,也有无国界医生蒋励携三位同伴朗诵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还有世界小姐张梓琳朗诵刘瑜的散文《愿你慢慢长大》。节目间隙穿插的人物访谈,看似与《艺术人生》“撞衫”,但与后者差异显然。如果说朗读是美文重温,那访谈就是从人性的角度阐扬美文的意蕴。两者乃是一种“互文”“互证”的关系。从视听效果看,《朗读者》的美文与人物情感结合得相当紧密,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达成了完美的默契和统一。

《朗读者》作为文化情感类节目,彰显央视作为权威电视传媒机构的高远情怀和善美追求。诚如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所言,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许多普通人都面临很大压力,应该有一个契机,让大家安静下来。如今的年轻人,拼搏一天下来想看点好玩的、好闹的,这样的节目现在太多。打开电视,屏幕上各种花色,各种快节奏,各种消费娱乐,乱花早已迷人眼!央视开播《朗读者》这样的节目,并非只是想让大家读几篇美文,也不是让很多人汇聚在一起比拼朗诵艺术,更不是像《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节目那样局限于演艺明星群体,而是广纳各界人士去朗诵优美文本,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让他们“遇见”各种各样的美好,沐浴化人养心的文化甘霖,从而使内心变得宁静一些、纯粹一些、脱俗一些。

《中国戏曲大会》的意义也非同小可。“让所有懂戏和不懂戏的人都能喜欢”是《中国戏曲大会》制作的初衷。为了打造好这台全民共赏的戏曲节目,《中国戏曲大会》专家团历时半年,出题近 600道,题型丰富多样,尤其戏曲专业类题目只占六成,有将近四成是泛文化题目。出题形式根据戏曲特点增加视听题、辨识题、剧目题等。本次大会题目涵盖范围广泛,涉及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彝族和景颇族等很多少数民族;囊括台湾歌仔戏、香港流行的粤剧、东南沿海流行的闽剧和高甲戏等官方记载的地方剧种 70多个,跨越全国 30多个省市自治区。为让观众感受到浓厚戏曲氛围,进入特定戏曲情境,首次大会在 3600平方米演播室录制,舞台设计上融入大量戏曲及传统文化元素,如折扇、祥云、点翠、天女散花等。

《中国戏曲大会》有一个强烈的亮点:即云集各地各剧种名家大腕,侯少奎、孟广禄、魏海敏、奚中路、钱惠丽等名家作为出题嘉宾进行精彩表演;王立群、蒙曼、张永和、赵景勃、刘连群、赵晓东、张关正、江逐浪、李艳艳等文史及戏曲类专家作为评委进行精彩点评;京剧老生名家谭孝曾在“文物展示”环节,携谭门“宝物”来为选手助力;著名画家李滨声亲临现场作画出题。而张建国、袁慧琴、赵秀君、高闯、王洪玲、王红丽也作为嘉宾选手和百人团选手一起答题同场竞赛。值得一提的是,表演题是由优秀青年演员现场展示传统剧目的精华片段,例如《花田错》里的搓麻绳、《锁麟囊》里的找球、《御碑亭》里的滑步,还有“踩跷”“铁门坎儿”“摔叉”“矮子功”……一连七天上演数不胜数的“戏曲绝活儿”,让观众大饱眼福和耳福。参与现场活动的有港台地区的选手和外国人,还有高校学生、戏曲领域从业者、戏迷等。出人意料的是,早在筹备阶段就踊跃报名者,并非以“念旧”的中老年人为主,大多是“85后”,可以说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甚至也有几岁的小孩。

置身商业时代,不少人对传统经典文化失去欣赏的耐心和兴趣,这是因为他们对之不了解,“看不懂”。但如果有媒介或者专家把经典文化艺术知识解释给受众听,让他们能看得懂了,他们就会产生兴趣。有鉴于此,央视主创团体有意将受众认为太专业的东西普及化。以《中国戏曲大会》为例,创造主体的时空自由观与中国传统宇宙观也保持着内在的联系,虚拟表演原则的确立与传统《易》学的意象观关系紧密,传统的阴阳太极观念则无处不在地表现于传统戏曲舞台的方方面面。其中,老庄道论、儒家易理、佛家般耶学说等等,都与戏曲舞台规律肝胆相照、息息相关。有鉴于此,《中国戏曲大会》以通俗话语形式,对神秘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作历史性的反观,也作美学上的诠释,并涉及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心理学、哲学、文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可成一家之言,在中国戏曲文化传播领域中创建新的视角,开拓新的意义。除了介绍戏曲本身知识外,节目中还加入不少与戏曲相关的文史类题目,它们会涉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很多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文化故事,由专家学者给以重点渲染。像人们熟悉的岳母刺字、文天祥抗元、史可法守扬州等,都会通过戏曲让人们记住这些生动传奇的中国故事。为了达到解疑释惑的目的,节目也会用现代语言、现代人思维将传统戏曲艺术介绍给青少年受众。除了希望懂戏的人关注这档节目,也让那些不懂戏的人通过该节目了解戏曲,同时发现自己也可以很喜欢戏曲。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形成与中国人整体浑然性的思维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一统”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观念。“大一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国人思想的趋同性。“同一哲学”的思维传统,培育出“万物皆备于我”的博大胸怀,开辟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艺术的广阔道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自诞生以来就处于严酷的竞争之中。为了抗拒优胜劣汰规律惩罚,为了生存和发展,文化先贤、文学家、艺术家们不断地引进和吸收新的文化艺术因素,丰富自己的手段,提高自己的水平。自觉和不自觉地实践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易》理。所以,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剧种至今能分享艺术园地的雨露阳光。而戏曲文学正是在传统文化轨道上进步,深受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熏陶。不同的历史时代,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文化思想的变异,社会风尚的转换,都使得传统文化的风貌随之改观。


三、为荧屏吹进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风


在真人秀、宫斗戏、穿越剧的弥漫下,央视近年推出的系列

文化类节目,为荧屏吹进了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风。《中国诗词大会》的基本宗旨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对诗歌的赏析,带动全民重温中国古诗词,分享古典之美,感受文化之深,并从传统文化、经典诗文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国诗词大会》创作组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并重”,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每一位中国人都可以通过重温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同时也能提升个体的文化素质、审美精神和人人必需的与人交流时的表达能力。

央视文化类节目系列所阐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想到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文学与人生》一文中说过,“人之所以为人,不唯因为他有情感思想,尤在他能以语言文字表现情感思想。”“有了语言文字,许多崇高的思想,许多微妙的情境,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流传广播,由一个心灵出发,去感动无数心灵,去启发无数心灵的创造。”而奥斯托洛夫斯基在其长篇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借用主人公之口,也回答了何为生命价值的问题:“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系列文化节目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的重温,净化心灵,升华境界,激浊扬清,救赎灵魂。

编辑:陈镓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