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党报版面设置的变化趋势

——以《人民日报》等5家主流党报为例

作者:余晓泽系深圳特区报首席编辑  2019-08-13 15:14  新传播    【字号:  

在媒体融合发展和纸媒经济效益下滑的背景下,减版成为国内主流党报的共同趋势。笔者对《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5家国内主流党报的版面设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减版后,部分常设版面被压减,但是,要闻和本地新闻版面所占比重不降反升,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的专版专栏不断涌现,体现党报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另一方面,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各报的专题版面和周刊版面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成为党报的一大品牌标识。

【关键词】党报 版面设置 舆论导向 差异化传播


报纸版面设置,是一家报社的办报定位、理念、目标读者,以及办报传统、采编优势等的直观体现。近年来,媒体融合发展倒逼纸媒改革转型,改版势在必行。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将近20家纸媒宣布改版,包括《人民日报》《求是》《经济日报》《法制日报》《浙江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中央和地方党报党刊,也不乏《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今晚报》《第一财经日报》等都市类报刊。

为了解新形势下国内主流党报在版面设置上的变化,笔者选取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5家报纸进行比较分析。这5家报纸都是国内影响力较强的党报,包括一家中央媒体、三家省级媒体和一家副省级媒体,覆盖华北、华中、华南三大地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版数变化:减版成为共同趋势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经济效益下滑。通过减版削减经营成本,成了不少党报的共同选择。比如,《人民日报》从2019年元旦起实行改版,在版数设置上,工作日从24个版减为20个版,周末从12个版减为8个版,节假日仍为8个版。减版的直接效果是减少常规性工作报道。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杨涌表示,减版后要把人民日报办成精品化的报纸,部门和地方工作性的报道,“要挤掉水分,让百姓有感”。

在厚报时代,封面版成为报纸的品牌标识。尤其是在报纸媒体比较发达的华南地区,封面版更成为各家报纸比拼的“战场”。但在报纸减版的大趋势下,封面版的重要性下降,《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党报都取消了封面版。目前,主流党报均不设封面版。

据统计,各大党报工作日版面数量一般控制在20个以内,周末一般维持8个版,节假日或减至4个版。具体如下图所示:


版块划分:要闻和本地新闻版面比重上升


从版块划分来看,各家党报的版面名称各不相同,但基本都可划分为要闻、评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本地新闻、财经新闻、文娱体育、副刊(周刊)等类别。笔者统计发现,虽然各大党报版面减少,部分常设版面被压减,但要闻和本地新闻版面所占比重不降反升,鲜明体现党报的办报方向。

《人民日报》作为国内党报的风向标,其版面设置体现了这一趋势。工作日20个版中,前8个版是要闻版,5版是评论版,不定期刊发的读者来信版放在7版;后面的12个版中,包括“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版块和体育、国际、副刊等常设版块,以及其他不定期刊发的专题版面。

其他党报要闻和本地新闻版面数量不固定,但都接近或超过当日总版数的一半。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以及财经新闻各压减至一个版以内。以2019年5月7日当天的报纸为例:

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的专题专栏不断涌现,体现党报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例如,《广州日报》和《南方日报》常设“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等专版,刊发相关稿件。近期,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主题,各大党报纷纷在要闻版面密集推出“爱国情奋斗者”“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我的祖国我的城”等专栏,为即将到来的共和国70周年华诞营造积极舆论氛围。

文娱和体育新闻不断被压减。《人民日报》常设1个文化版、1个体育版和1个副刊版,但文化版和副刊版基本不涉及娱乐新闻。其他党报的文娱和体育新闻版面也很少,或并入本地新闻版块,或与其他版块拼版刊出。同样以2019年5月7日当天的报纸为例:


注重创新:周刊版面成为各报品牌标识


如果说要闻版面的设置体现了各报的政治定位和办报方向,那么,不定期刊登的专题版面和定期刊登的周刊,则成为各报个性鲜明的品牌标识。在这方面,各报传统悠久,处理非常灵活多变,版面设置、版面名称也各不相同。

《人民日报》虽然不设周刊版,但拥有大量不定期刊发的专题版面,包括党建、学术、产经、消费、记者调查、观察、新农村、民生、新青年、国防、文化遗产、假日生活,等等。因内容设版是《人民日报》版面安排的一大特点。除了前8个版要闻版外,后面的版块每天都因事而异、特色鲜明。比如,体育、国际是其常设版块,但也不是天天都有;“五位一体”版面的设置也很灵活,编辑根据版面主题集纳、选用稿件,时效性已不是选稿的首要考虑因素。得益于中央媒体的品牌优势,《人民日报》很多专栏都有较大的影响力,比如头版的《今日谈》、评论版的《声音》、副刊版的《大地》《文艺评论》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其他党报不定期推出的专题版面如下图所示:

这些专题版面的共同特点是对相关新闻进行集纳,新闻性强、信息量大。比如,《北京日报》不设评论版,评论文章均在“七日谈”专版中集中推出;“政府与市民”专版关注市民身边事,反映市民诉求,有很强的针对性;“今日关注”专版聚焦社会热点话题,推出深度报道;“京津冀”专版集纳北京周边城市新闻,等等。

与专题版面相配合的,是各报定期推出的周刊版块。《北京日报》和《解放日报》把周刊放在突出地位,工作日每天出一期,每期固定四个版。还根据地域特色推出相关周刊,比如《北京日报》的《京韵周刊》、解放日报的《长三角周刊》等。理论类周刊是各报尤为重视的,并给予很高的期望。例如,2019年元旦改版后的《南方日报》逢周一开设《理论周刊》,提出巩固“南方评论高地”,打通理论宣传的“最后一公里”。读书类的周刊也很普遍,体现了党报的文化品位。

各报定期推出的周刊版块如下图所示:

与其他党报相比,《广州日报》的版面设置,凸显其贴近市民、服务市民的办报思路。其本地新闻版块叫“身边纸”,开设“精明主妇”“美食导报”“福利彩票”等栏目。生活周刊、健康周刊,以及副刊版面如“搵食”“收藏”“美术大观”等,都非常贴近市民生活。

各大党报的深度报道虽然有所减少,但依然成为报纸的关键竞争力之一。在这方面《解放日报》可谓佼佼者,其周一固定推出“特稿”版块,周二至周五固定推出“焦点”版块,《解放周一》周刊固定推出“解放周一·纵深”版块,不定期推出“首席专版”,围绕热点话题和社会问题展开记者调查,打造特色鲜明的深度报道品牌。

摄影专版偶有见诸报端,成为各大党报的一个亮色。各报均开辟了相关版块不定期刊发,比如北京日报的《光影叙事》、解放日报的《视觉》、南方日报的《视界》、广州日报的《新视觉》等。


总结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

一、减版不能成为纸媒经济效益下滑的应对之策。相比于动辄三四十个版的“厚报时代”,目前工作日日均20个版的规模,笔者认为是较为妥当的。一味地减版,不光影响党报的品牌形象,也削弱了党报对舆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二、减版之后,版面更加捉襟见肘,刊发的稿件数量大大减少。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挤水分”“做减法”。目前,各大纸媒均开发了对应的微信微博或新闻客户端,因此,新闻性、时效性差的稿件应该转移“战场”,选择在新媒体上刊发。篇幅过长的稿件,如长篇通讯、人物生平等,可以在新媒体刊发后,在报纸上通过二维码、网站链接等进行导流。

三、在版面安排上,要更加重视要闻和本地新闻版面。党报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宣传功能,要闻版块的重要性无需赘言。文娱、体育等方面的新闻,纸媒与其他传播方式,如手机、电视、网络等相比,在时效性上处于劣势。副刊类的读者较为小众。相对而言,本地新闻版块更贴近市民用户,是提高用户忠诚度的一大法宝。笔者认为,本地新闻报道要突出地域特色,提高社会新闻比重,真正报道市民身边事,反映社会问题和市民诉求。

四、在版面设置上要有品牌意识。纸媒奉行“内容为王”,但是,好的内容埋没在新闻版面中,缺乏足够的辨识度。版面设置是一个很好的包装手段。很多党报改版之后,以前形成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名专栏都不见了,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应当下大力气抓好专栏、专版建设,通过不定期推出专版,集纳相关稿件,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比如,做好深度报道,就要开设专版,比如解放日报的“特稿”、北京日报的“今日关注”、南方日报的“深读”等。做好社会新闻和监督报道,也要开辟专门的专栏,比如北京日报的“政府与市民”。其次,给予专版、专栏稿件作者更高的稿费和奖金,鼓励各部门积极投稿,使得新闻专栏可持续发展。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