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坚守责任和价值

作者:金文蓉系深圳特区报时评理论部主任,曾获深圳新闻英才奖  2019-08-13 15:09  新传播    【字号:  

从对时政漠不关心,到成为一名合格的党报评论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忘初心,坚守责任和价值,慢慢地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并将拥有更多抵近梦想的可能。

【关键词】不忘初心 创新实践


一、学习、学习、再学习,既要博,也要专


从事新闻评论工作这17年中,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知识的恐慌、学习的紧迫性。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作为一名党报的评论员,首要的一条,就是学好理论,必须具备通过评论权威解读党委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高屋建瓴辨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正本清源引领社会思想意识的能力。刚开始从事评论工作时,对经济专业背景的我来说,政策理论知识是一块短板。针对自己的不足,我在工作中和工作之余,特别注意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只有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和积累,较好地吃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领会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意图,才能在评论理论工作中驾轻就熟。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新闻评论涉及各行各业、各类问题,评论员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如果自己都不懂,如何去引导和说服公众?作为一个评论员,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我认为应该是杂家和专家复合型。

在实际工作中,由评论员选择今天写什么的情形并不多。一个题目来了,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法律、教育、城市规划,选择只有一个字:上!评论选题的广泛性,决定了评论员先要“博”,一切相关的文化知识都要认真学习,知识储备多多益善,知识面宽了,见多识广,才能有“评”和“论”的基础。评论员还必须“专”,新闻评论的时效性非常重要,当天新闻,当天评论,不“早”不行,不“快”也不行,而只有做到“专”,你才能在相当有限的时间作出有效的分析和判断,发表有深度的见解,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如果仅仅略知皮毛,在几个小时内拿出一篇有质量的评论是不可能的。

如何既“博”且“专”?我的体会是做一个进口大出口小的“漏斗”。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容器,容量是有限的。在这个信息传播日益迅捷的时代,只有经常腾空“容器”,才能有地方容纳新知识。而“漏斗”既处于装满的过程,也处于不断腾空的过程,也就是说,要学会主动遗忘来为新知识腾出位置。如果总是对过去掌握的知识恋恋不舍,知识结构只会越来越陈旧。漏斗的进口大出口小,意味着我们对知识的涉猎要广,但筛选要有原则。进口大,是为了“博”;出口小,目的是“专”。重要的知识要让它在“容器”内停留的时间尽量长一些,有的甚至要颗粒大于出口口径,使之不被漏出去。

坚持不懈地学习各种新知识,苦是苦点,但好处在于我能经常感到自己在进步和提高。


二、打造评论品牌,千磨万砺出精品


敢于发声,引领改革开放思想舆论,是深圳特区报一以贯之的办报理念和新闻理想。载入中国新闻史册的《东方风来满眼春》和“猴年新春八评”,经由深圳特区报问世,绝非偶然。这是历史的选择,亦是深圳特区报担当改革“报春鸟”的使命所然。在每年农历春节假期结束后重磅推出系列新春评论,已成为深圳特区报颇具影响力的品牌项目。每年新春评论的刊发,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和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我们也收获了不少荣誉和奖励。

在深圳特区报时评理论部工作的近17年中,新春评论只要有,我就是新春评论的撰稿人之一。这十余年间,评论员、部门负责人、分管编委、总编辑,因工作需要在更替,我应该算是唯一一个写了十年以上新春评论、可能还要继续写下去的评论员了吧。党报评论工作其实是非常单调和枯燥的,写作过程也真的蛮痛苦的。学习理论、查找资料、写作、反复修改,工作过程看上去既不生动也不光鲜,但你内在思想的成长和知识的更新却必须快速而繁茂,否则你就无法在评论中跟上要求。

品牌的打造,精品的诞生,从来没有偶然。每年的新春评论,从确定选题、草拟、修改、刊发到后期宣传,往往要持续一两个月。无数次的讨论,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一句一句磨,一个词一个词推敲,说殚精竭智,千磨万砺,都不为过。但也正是在年复一年去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深刻理解了报人敬业、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明白了责任,懂得了坚守。


三、顺势而为,在大胆创新中实现融合发展


随着数字时代到来,多元化的互动传播格局给党报等传统媒体带来新的挑战。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特区新闻工作者,就要大胆地去学习尝试,不断探索增强党报评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路径。

2014年,时评理论部和新媒体部合作,在评论版推出报网互动栏目——“微言堂”,先让网友通过微博微信平台,自由参与话题讨论,再通过采写和编辑后发表在报纸上,多角度、多侧面反映市民网友的声音,三言两语,原汁原味,同时配以点评,更好地引导舆论、把握主流。在话题设置上,注重民生视角,重点关注与广大市民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城市改革发展的一些新的政策措施,以及社会热点问题。

2015年,时评理论部顺应报社媒体融合大潮,推出了部门评论公众号“深南道”,尝试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出了党报评论的声音。虽然因为多种原因,不到一年我们就关闭了公号,但促进了评论员学习和汲取网络评论的优长,增强了将网络评论和报纸评论的优点在评论创作中融会贯通的能力。

2015年,应市纪委加大廉政建设宣传力度的要求,部门在评论版推出新栏目“廉议汇”。围绕廉政建设相关议题,展开嘉宾讨论,并配以评论员短评。栏目开设以来,办得有声有色,紧跟廉政建设的热点,保证了刊发频率和质量,受到纪委领导和广大党员的好评,获评2016年广东省新闻媒体优秀品牌栏目。

2018年在集团领导和报社编委会的指导支持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开通了“圳论”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百度、B站同名账号,评论员们也开始从电脑屏幕后走到摄像镜头前,“视评”“圳事一周鲜”“圳访谈”“小深一点(VLOG)”,党报评论人开始了新的探索。

在融合发展的摸索中,我获得了以下认识:其一,融合发展,扩大了党报的读者群。网民在直播时参与现场互动,发表观点和看法,也往往会去关注随后报纸上的专题报道,经过采写编辑后见报的报道,观点更明晰、系统、深入,弥补了网络直播时受时间和传播方式限制而使讨论不充分、观点不全面等等不足,网民也成为了报纸的“新读者”。其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元舆论空间,产生了多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效果。同一新闻评论资源,经过新媒体平台→报纸→新媒体平台的多次传播,其利用率实现了最大化,这一循环过程不仅大大提升了网络言论的影响力,也充分发挥了党报评论在重大宣传中的导向价值。其三,使党报的声音更加丰富、饱满,产生的舆论力量更加强大。网络生来就是新闻价值的放大器。媒体融合发展,以报纸的品牌为核心,将视野拓展至报纸和新媒体一体,通过发挥报纸拥有专业化的采编队伍和编辑经验的优势,以及在大众中无可比拟的公信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来传播党委和政府的声音,这种声音再经由新媒体平台“放大”,从而在影响社会议程的设置上发挥主力作用。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新闻的采集、制作和传播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理论评论工作更应顺势而为,主动拓展格局。

近20年来,苦和累已成寻常,但我亦从中深切感受到了作为特区党报评论工作者为时代立言、为改革呐喊的情怀与使命、光荣与梦想。不忘初心,坚守责任和价值,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你将拥有更多抵近梦想的可能。

编辑:实习生周诗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